•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正文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771

概要:1、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3、小说开头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4、小说的结尾安排得非常巧妙,雷勃是因为偷了食物才拒绝抄身,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对此,小说前文曾作了多次暗示,请分三点进行概括。5、这篇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有( )A.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相互猜忌的人际关系。B.赞扬了雷勃这样的穷人的自尊与坦诚。C.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品贫富悬殊的丑恶社会现象。D.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战争。答案:文本探究答案:1、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2、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是凡尼亚让主人公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4、a, 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1、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3、小说开头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安排得非常巧妙,雷勃是因为偷了食物才拒绝抄身,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对此,小说前文曾作了多次暗示,请分三点进行概括。


5、这篇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有(    )
A.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相互猜忌的人际关系。
B.赞扬了雷勃这样的穷人的自尊与坦诚。
C.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品贫富悬殊的丑恶社会现象。
D.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战争。

答案:
文本探究答案:
1、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2、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
3、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是凡尼亚让主人公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
4、a, 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5、不是;象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
6、A,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B,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
C,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课时训练答案:
A   B    D    B
当堂反馈答案:
1、因为找到儿子,有了生活的希望,心情暂时从悲伤中解脱出来。但这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很快又破灭了,儿子牺牲了,它使索科洛夫几乎陷于绝境。
2、索科洛夫跟儿子分别的时候是在四年以前,所以印象中儿子仍是四年前的模样,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现在儿子长大了,已经变成一个英俊健壮的青年。突出儿子的健壮英俊,更增加了父亲的悲哀,更显示了战争的罪恶。
3、虽是故乡,但已经没有家,没有住房,没有亲人,而且,即使重修住房,那也是一个引人悲伤的地方。索科洛夫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充分说明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
拓展练习答案;
1、从雷勃被诬到真相大白。
2、一枚古金币。
3、在雷勃看来,公开接受施舍才有损自尊,而偷窃食物是暗中进行的,别人并不知道,所以这种行为仍是自尊心太强造成的,二者并不矛盾。
4、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贫苦。  b.红着脸拒绝抄身。  c.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5、D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