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现代散文选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现代散文选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288

概要: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

现代散文选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4.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1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16.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
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动人的北平》预习作业

1、了解作者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散文家、小说家、学者。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笔名东君、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1年在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16年毕业,任教于清华学校。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赴法国。翌年转到德国殷内大学与莱比锡大学学习和研究。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1924年参与发起创办《语丝》。1926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1927年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执委之一。1932年9月创办《论语》。1934年4月创办《人间世》。1935年9月创办《宇宙风》。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1939年赴美执教并从事写作。1947年赴巴黎主持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文艺组。1950年返美。1952年4月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自任社长。1954年任南洋大学校长,翌年辞职返美。1966年6月到台湾定居。1975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用英文写成),小说《红牡丹》,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以及《锦秀集》《幽默小品集》《行素集》《欧风美雨》《月亮与臭虫》《啼笑皆非》《无所不谈》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思路。
(1)通读全文,找出关键句,概括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何特点?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诚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但他本身并不为之动摇。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籍之得畅茂。……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北平是清静的,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概念,……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
•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



高考试题练习
08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学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