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 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让宝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 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2、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宝黛诉肺腑”结构思路是怎样的?宝黛诉肺腑可分五个层次:一是双方因金玉之说而争吵,彼此拭泪拭
《诉肺腑》学案,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
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让宝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
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
2、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宝黛诉肺腑”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宝黛诉肺腑可分五个层次:一是双方因金玉之说而争吵,彼此拭泪拭汗。二是宝玉说出“你放心”三字,黛玉催促他继续解释这三字的含意。三是当宝玉明确说明为什么你应该放心时,黛玉“如轰雷掣电”,内心反响非常强烈。其四,黛玉说出“你的话我早知道了”一语,表明自己已经放心,也让宝玉放心,诉肺腑得以完成。其五是尾声,宝玉误把袭人当成黛玉,痴迷地说出“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样的话。这是宝玉最明确的情感表白,却不免唐突,妙在黛玉并没有听见,而读者已洞见其胸臆。这些话被袭人听见,又为这个大丫鬟后来到王夫人处告状埋下了伏线。
【内容探究】
1.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31、32回的有关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之后把握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明确:主要情节是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2.节选的作品情节上有相对的完整性,在熟悉情节之后,再看看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哪几个?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的?
明确: 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趣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几个艺术形象。(后面将详细分析这一点)
3.在把握了课文中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之后,再来看看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明确:宝钗。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4.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又“连忙就走"。宝玉爱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曾经游移不定的,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面写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为了突出宝黛二人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叛逆意识,及二人逐日深化了的相知相恋的纯真爱情。
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论才学,一个魁夺“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慧心灵气。论门第,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门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缘都是“亲上加亲”,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
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和宝钗、湘云“生分”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尤其是宝钗一再规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虽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只有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和“光宗耀祖”之类的“混账话”,终于使得宝玉对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在心理上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了“诉肺腑”的情节。
5.肺腑之言就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找出课文中二三处加以分析。
明确: 例①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例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分析:宝玉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既体恤痛惜着黛玉的病体,又焦灼期盼着黛玉对自己真情的明晓,感情分外地执著、真诚、纯洁而美好。
6、试分析本文真实自然又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艺术。
明确: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话描写很容易通过阅读分析把握,这里主要说说心理描写。
本文比较集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在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对自己称扬不说“混账话”一节,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在对爱情的追寻过程中,总是忧伤多于快乐,痛苦多于幸福。原因在哪里呢?不仅在于爱情的本性是排他的,爱情的痛苦也是最个人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她与宝玉的爱情乃是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互相听到了内心召唤的回音,因而随着爱情的步步深化,她越来越感到环境的势利、险恶和前途命运的艰难、叵测。这一段“喜”“惊”“悲”“叹”的心理描写,不仅充分表现了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真诚真心的宝玉的爱恋,也暗示了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课文就是通过这段极具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其真实、自然、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古往今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之心和同情伤感之泪!
【特色析要】
试分析《诉肺腑》中的人物描写艺术。
本文对宝玉、湘云、袭人,全是正面描写,对宝钗全是侧面描写,对黛玉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由于作者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描写方法,使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得到明确的反映。
宝玉丢了金麒麟,心中焦急万分,正欲起身找寻,湘云便把拾得的金麒麟交还给他,宝玉甚是欢喜。湘云就乘机向他告诫:“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却出乎意外地说:“道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通过这几句简单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在他的思想深处从来就没有为官做宦光宗耀祖的意识,他把封建社会一般人都认为最光荣的功名富贵看得一文不值。
另外作者又从他对待贾雨村的态度上对他的忤逆性格作进一步的刻画。贾雨村是一个卑鄙无耻的贪官污吏,他为了向贾政阿谀逢迎,每到贾府就要求会见宝玉,而宝玉却看不惯他的胁肩谄笑,闻不得他的庸俗臭味,不愿和他见面。所以当他同湘云等人正在谈得兴高采烈,一听说叫他会见贾雨村,便马上“心中好不自在”,并且抱怨着说:“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极力劝他去见,他却一再表示厌恶:“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可见他对这些奔走功名猎取利禄的“禄蠹之流”是如何的深恶痛绝。正由于他一向反对做官“上进”,才和这些人物的思想格格不入,对他们的“时务”“学问”也一概予以由衷的轻蔑。但是他这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并不能为别人所理解,所以当他说了那些牢骚不满的话以后,湘云还一再劝他要改变这种态度:“你就不愿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宝玉一听,大觉逆耳,也不顾湘云是刚到的客,竟十分恼怒地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的!”由于他极端厌恶那一套封建统治阶级的“事业”,不但不愿见这一类人,甚至连这一类话也不愿听。他平日在姊妹们面前一向都是温和有礼,但是一劝他去立身扬名,劝他同那些官僚贵族来往,他便一反平日的态度,当面给她们以难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