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五、大力实施环境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三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大对先进实用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实施XX电厂烟气脱硫及配套建设大型化工基地项目,建设资源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粉煤灰、脱硫石膏、钡渣等主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经济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考核体系,开展绿色生产总值核算试点。 (二)积极推进节能降耗。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标准。大力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企业节能,实施能量优化工程。继续开展对燃煤锅炉、窑炉、电机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作。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标签: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党支部工作报告,http://www.51jxk.com五、大力实施环境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发展,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三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大对先进实用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实施XX电厂烟气脱硫及配套建设大型化工基地项目,建设资源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粉煤灰、脱硫石膏、钡渣等主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态经济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考核体系,开展绿色生产总值核算试点。
(二)积极推进节能降耗。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标准。大力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企业节能,实施能量优化工程。继续开展对燃煤锅炉、窑炉、电机系统的节能改造工作。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合理调整城乡能源结构。
(三)切实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鼓励建设项目多用坡地、闲置地和非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开发、生产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严厉打击和查处无证勘查、开采和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加大对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管力度。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有效防止和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的损害。健全节水管理体制,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在高耗水行业的重点企业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程。积极开展节约型政府、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会创建活动。
(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以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为重点的林业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30万亩以上,新增森林面积1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退耕农户的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采取营造薪炭林、推广秸秆气化炉等措施,解决好农村燃料问题。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搞好重点流域和风景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夜郎湖、桂家湖等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强二氧化硫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实现城镇周围、主要河流湖泊和交通沿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逐年有所减少。抓好城镇环境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建筑施工等行业的噪声管理。大力提高城镇燃气使用率,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鼓励各类资金和组织机构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力争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六、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一)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围绕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和体制创新,着力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继续深化市、县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鼓励各种类型的所有制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fa展。支持金融机构加快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支持地方金融机构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款和担保贷款。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到20xx年,非国有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二)深化投融资改革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合理划分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加强投资管理,建立健全投资风险和监督、利益机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继续抓好政府性投资项目的代建制,抓好建设项目的资金、质量管理和工程监理。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投融资调控体系。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行收支分类管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负债的有效监控。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征纳行为,建立税收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发挥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和推进政银合作长效机制。
(三)调整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积极参与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开展跨区域联合与协作,增强经济圈内县区的城市功能和整体竞争力,强化XX作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副中心的地位。大力实施以城带乡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各县区比较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全市经济运行活力,支持西秀区搞好“建强”工作,争取排位前移,力争平坝县、普定县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支持西秀区、XX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迈大步、走前列、作表率,率先发展;支持镇宁、关岭、紫云三个自治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考核、公示、奖惩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突出问题,树立“诚信XX”的良好形象。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性,力争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青岛的经济技术协作,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9+2”泛珠经济区合作的机遇,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经贸关系。
七、大力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普九”覆盖率达100%,小学入学率达99.7%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毛入学率达6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把XX职业技术学院办成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在每个县区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到20xx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办好XX学院,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XX电大等各类远程教育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