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五年来,我们努力贯彻有关军事法规,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工作得到加强和发展。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宗教稳定。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老干、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发展。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依法按章履行职责,各人民团体在联系人民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六、认真做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新增就业4.65万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3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5万元,劳务输出18.8万人。全面实施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两个确保”100%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条保障线”衔接良好,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
关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标签: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党支部工作报告,http://www.51jxk.com六、认真做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新增就业4.65万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3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5万元,劳务输出18.8万人。全面实施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两个确保”100%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条保障线”衔接良好,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由2000年的4700元和1350元增加到20xx年的7337元和1828元。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为1.47%。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解决了村(居委会)干部报酬和村(居委会)办公经费。第一期廉租房建成并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出租。“两会一部”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清理拖欠民工工资和工程款共1.64亿元。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趋于良好。
制定《XX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37个子预案,建立了市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严厉打击“xx功”等邪教组织和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政治稳定。贯彻落实《信访条例》,重视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注意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作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三下乡”、“四在农家”等活动深入推进,全面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能,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的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提高了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加大民主政治建设力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共办理建议405件,提案1050件,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政府工作。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认真抓好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我们全面完成了20xx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其中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9.7%、11.4%、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亿元,其中市县区属同比增长31.02%。财政总收入完成14.7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3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2亿元,同比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6%和6.5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8%以内。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1.8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0.1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97亿元,同比增长63.6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比分别下降0.57和1.37个千分点。新增3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18件实事”基本完成。
“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五年的工作,我们积累了新的发展经验。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集中力量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XX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改革,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开放意识,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要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突出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四是要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全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支持各县区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努力在全市形成充满活力,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和省在安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XX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三是新增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四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欠帐多,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收入分配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五是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安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人才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实现XX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形成繁荣、富裕、秀美、文明新XX的初步格局。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以上,达到900美元以上,力争实现1000美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提高,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