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首先,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都是精中选精,极有代表性。首先做好把六册课本文言文细细看过一遍的计划,逐字逐句翻译,把疏通中的障碍和书下注释作为重点,我想这应是以一当十的好办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复习能力的提高很快。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其次同学应该有一种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因为文章当中,时间词、地点词都很明显,还有官员升降的这样的词,我们都很熟悉,根据这个就能化整为零,这是第一种经验,文体阅读的意识。文体阅读的意识还包括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倒数第一题,倒数第二题,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倒数第一、二题看一下,一般来讲倒数第二题是筛选信息,一般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就知道这个人物是怎样品质,是廉洁,是衷心爱国,是侍奉双亲等等。倒数一题对内容的阐释,考生把这四个选项看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法讲座,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首先,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都是精中选精,极有代表性。首先做好把六册课本文言文细细看过一遍的计划,逐字逐句翻译,把疏通中的障碍和书下注释作为重点,我想这应是以一当十的好办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复习能力的提高很快。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其次同学应该有一种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因为文章当中,时间词、地点词都很明显,还有官员升降的这样的词,我们都很熟悉,根据这个就能化整为零,这是第一种经验,文体阅读的意识。文体阅读的意识还包括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倒数第一题,倒数第二题,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倒数第一、二题看一下,一般来讲倒数第二题是筛选信息,一般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就知道这个人物是怎样品质,是廉洁,是衷心爱国,是侍奉双亲等等。倒数一题对内容的阐释,考生把这四个选项看清楚,如果题干说下列不正确一项,那就意味着那三项都是正确,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第三、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
考生在进行选答时,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题干选项、材料(文段)、尾注三者不可偏废。
(一)要注意题干、选项的分析;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光注意选项而不注意题干,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干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不是忽略了“直接”就是忽略了“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或者由于平时同类型的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也往往“视而不见”,不能正确地选择。
(二)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我们主张考生解题时最好有一种随时观照材料(文段)的习惯,能把选择项放回到材料当中去检验或辨析正误;这样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避免因主观随意或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分。文言实词、虚词的选择就应把解释放回原文,结合前后境来判断对错。
(三)要重视审读尾注;一般来说,高考文言文段下面都有一些附加的注释(尾注);这部分注释必须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并能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试卷既然把这些词句注出来了,就肯定是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中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所以考生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1997年高考有关“张释之”和“辛毗”的注释就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某些年份高考更有题目答案就在尾注中的情况出现。如1987年中有关“叩矢去金”的注释等。所以考生在应试时须有审读尾注的习惯。
第四、要专门练一练文言翻译题。文言翻译题现已长至10分。全国命题给分的原则,是先译通出大意,再翻清楚要点。这里面要求考生有一定知识积累,因为它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译,重点虚词,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问题,给分的点都是重点的词法、句法。对于这些,考生上考场之前必须做一个清理、复习,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也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邻里相推以及题目中的信息,来正确判定实、虚词词义和用法。如许多学生对2001年北京内蒙安徽春季高考试卷文言语段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这一部分复习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下番苦功。具体做题时先通读全句,标注要点,这个句子哪些点是重点的实词虚词,重点的文言句式,先把它化出来,然后在理解整体前提下审视那个局部,对照的一一翻译,最后,按照我们现代汉语格式、现代汉语语序调整顺序,最终达到“信、达、雅”。如果这几步都做得比较好,我想文言翻译就有望拿高分。
2、古代诗歌鉴赏(8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难度较大。所以,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全面了解高考试题的命制类型和出题设问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数。比如2004年我们省诗歌鉴赏题,宋祁的《木兰花》这首词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的运用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这就需要掌握回答形象类与语言炼字类试题的思路与方法,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述的技巧。
鉴赏性试题关键在于能回答出这几方面内容: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描写了怎样的意象、情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既是鉴赏分析的过程,也是具体答题时的思路指向。鉴赏时有关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如表现手法、语言特点、思想情感的种类等,应在老师引领专题复习时多积累术语、勤动笔表达。
做题思路大致为:先认真研究诗题,有的题目就是诗的主要内容或给你提供了感情基调,再是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意象,领会其中的大意,特别是注意诗的首句和最后一句或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如果有注解等有效信息,如陌生的作者或重点词句的注释,一定要结合起来审查,这一定是有助于理解和赏析的。最后是看好题目要求,对照诗歌逐一审题。如04年甘肃卷欧阳炯的一首《江城子》,作者前标注“五代”,词中的“姑苏台”给以注释: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问你透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那诗中的信息就有了暗示,诗即怀古凭吊的之作,主题有了讽喻性。答案也正是如此。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现代文阅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分为两种,一种是科技类,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种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
科技文阅读(9分),复习备考要训练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科技文,是说明介绍或论证分析性质的。他的行文常常是并列式、层递式或总分总的段式。阅读时抓住首尾段和每一段的首尾句,文中出现的“总而言之”,“由此看来”,“从另一个方面说”等等,就这些带有标志性的词语,就能够很好确认句与句之间关系,观点与材料之间关系,将有助于快速把握全篇。做题时能很快找到相对应的阅读区间。我想这应是考生读现代文很重要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当中,同学应该明确高考命题方向,基本上从概念和句子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内容的推断和想象四方面命题。
对于概念的表述,要求你对选项的几个概念有一个很好的区分,注意不同点,再找准原文进行比较。如果是下定义性的出题类型,则应该定义的准确、全面、概括性,能揭示出本质的。如02年《沙尘暴》的定义考核,最准确的一项应是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而不是单纯谈它的作用与成因。推断题是学生觉得有难度,要注意这么几点,第一点推断依据,推断依据有的是在文章内部,有的是根据常情常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推断过程,在推断过程当中有没有以偏概全,强加因果,自相矛盾,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这些逻辑上的问题,依据正确,过程正确,结论才有可能正确。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审题,学会读选项。04年《人体干细胞》阅读中第二题问“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不能作为依据的是哪一项”,这个“更”字就说明命题人从比较角度来阐释的。我们这四个选项中哪个有比较,哪个没有比较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特别要注意的是,做题时切记不要只盯题干,一定要针对每个选项回到原文相应的语句或区域加以对比,细心揣磨,多数错误都是很明显的,关键在你能否冷静应对。在这部分常丢分的同学大多是没有好的自信力与阅读习惯,做题粗心慌乱。如能改正,会有很大提高。
文学作品阅读(22分)
1、整体把握,以文解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文章必须放眼全文,整体把握,不可执其一端或断章取义而曲解文意。同时,一篇文章也是一个自足体,问题从文章中产生,答案也一定隐藏在文章中。设题者一般不会拟答案在文外的题。因此解题时要时刻记住从文章本身去思考,去搜寻答案,答案多数隐藏在文中并通过一些词、句表现出来,可通过以文解文来作答。这是很多获取高分的学生的经验之谈。如2004年试卷第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题干中的话所处的相关信息区是文章的第4段,问题正是第四段的设问句,答案当从下文中找。考生一般能答出两个要点:“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而忽略了“杜甫的苦寒人生”这个要点。如果能抓住承上启下的关键句“这些是不必说的”,在转折之前显然不止一点,就不会漏答要点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