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川省宣汉中学刘廷富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卷)例2、他最近出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2004年北京卷)例3、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2004年北京卷) 例1中“万人空巷”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该成语用来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吸引居民、轰动一时的情景;此处误作街上没有行人,属典型的望文生义。例2“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涂改、删减”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
高考成语误因解码,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四川省宣汉中学刘廷富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卷)
例2、他最近出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2004年北京卷)
例3、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2004年北京卷)
例1中“万人空巷”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该成语用来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吸引居民、轰动一时的情景;此处误作街上没有行人,属典型的望文生义。例2“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涂改、删减”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该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例3“从长计议”也是望文生义了,本“比喻不急于做出决定”,这里误用为“有长远眼光,作长远打算”之意。此类型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应多下功夫,力争做到准确判断。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 对簿公堂 大快人心 屡试不爽 久假不归 差强人意 首当其冲 光怪陆离 不刊之论 涣然冰释 空穴来风 空谷足音 善刀而藏 暴虎冯河 酒囊饭袋 三人成虎 有口皆碑 不足为训 不以为然 人面桃花 奇文共赏 城下之盟 穿云裂石 身无长物 细大不捐 间不容发 罪不容诛 大方之家 不赞一词 危言危行 曾几何时 耳提面命等等。
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
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卷)
例5、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卷)
例6、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1992年全国卷)
例4“火中取栗”典出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意思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爪子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被猴子吃了。成语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而一无所得。这里说消费者利用厂家商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显然与此成语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这是由于不明语源所致。例5“炙手可热”这一成语是从杜甫诗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中来的,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这里理解为热门就不恰当了。例6中“灯红酒绿”兼有两种词义,既指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也比喻统治者骄奢yin逸的腐朽生活,此处是用了本义,故对。像这类两用成语在汉语里很多,辨析时要熟知语源,留心语境,细加辨析,切不可以今解古。
类似成语还有:目无全牛 明日黄花 守株待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巧言令色 倚马可待 破镜重圆 不可救药 望洋兴叹 胸有成竹 乐不思蜀 弹冠相庆 祸起萧墙 邯郸学步 风声鹤唳 秦晋之好 水落石出 按部就班 苦心孤诣 高谈阔论 不绝如缕 想入非非 短小精悍 淋漓尽致 左右逢源 信笔涂鸦 玲珑剔透 标新立异 登峰造极 如虎添翼 按图索骥 暗送秋波 让梨推枣等。
三、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此类成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例7、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年高考全国卷)
例8、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2004年高考全国卷三)
例9、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2004年高考广东卷)
例7“雨后春笋”一般用来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多用于好的事物,是褒义词,此处用来形容“垃圾食品”显然不妥,明显犯了褒词贬用之误。例8中“捕风捉影”是贬义词,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作根据,此处贬词褒用,色彩不当。例9“弹冠相庆”是贬义词,指一人做了官,他的朋友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做,此处用在中国女排身上也是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错误。比如“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类似成语还有:洗心革面 无所不为 无所不至 始作俑者 粉墨登场 无独有偶 处心积虑 倾巢而出 官样文章 昼伏夜出 连篇累牍 师心自用 评头品足 一团和气 闪烁其词 叹为观止 目无全牛 耳提面命 趋之若骛 集腋成裘 危言危行 有口皆碑 殚精竭虑 蠢蠢欲动 凤毛麟角 罄竹难书 擢发难数 胸无城府等等 。
四、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适用对象不同,词义也就有所侧重。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美轮美奂”只用于形容高大华美的建筑物,而且多用于赞美新屋,而时下大多误用该成语,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却误用它来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的神态。
例10、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年高考全国卷)
例11、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高考全国卷)
例12、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2004年高考江苏卷试题)
例10“汗牛充栋”一般比喻书多;不能用在人身上,也不能指其他事物。例11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用在刊物上不合适。例12“稍纵即逝”形容机会和时间“稍一放松就会消失”,此处用来形容脸谱则不当。以上三例均属犯了不分对象,张冠李戴的毛病。
类似的成语还有: 巧夺天工 萍水相逢 明日黄花 甚嚣尘上 秋毫无犯 豆蔻年华 行云流水 炙手可热 多事之秋 一挥而就 青梅竹马 脍炙人口 两小无猜 乱点鸳鸯 举案齐眉 比翼双飞 耳鬓厮磨 相敬如宾 夫娼妇随 江郎才尽 挥洒自如 倚马可待 呼之欲出 信手拈来 鸿篇巨制 勾画了了 烘云托月 韦编三绝 相濡以沫 纵横捭阖 含英咀华 破镜重圆 洛阳纸贵 日理万机 折冲樽俎等等。
五、人称或角度失当,敬谦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称(谦称),有的则用于对方(敬称);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敬谦错位,表达不得体。
例13、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高考全国卷)
例14、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例15、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16、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例13中“蓬荜生辉”是称谢语、自谦之辞,表示别人的造访或别人为自己的居室题赠字画使自己觉得荣耀;此处是他人提议,不合自谦语境。例14“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例15“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此处刚好用反了。例16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此处写老教授不当。
[1] [2]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