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想象具有极其广阔的活动空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2想象的光芒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广阔的世界。(三)、弱化惯常定势,激活思维因子。思维定势是一种心理定势,是一种预备性顺应或是反应准备。这种顺应或是反应准备使人倾向于以特定的方式进行认识反应或外现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场合并不需要创新,只要用思维的惯常定势来处理问题就可以了。但是当需要创新的时候,惯常定势就成了“思维枷锁”,阻碍创新思维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因子角度分析,激活因子,利用因子来弱化思维定势,以达到创新能力的产生。这其中,以下几种因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怀疑性因子。敢于怀疑是创新思维的第一因素,只有那些对未知世界有浓厚探求兴趣的人,敢于大胆提出疑问的人,才能出现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新的发现。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已对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一定要给予他们满意的回答,或指出寻求答案的途径和方法,即使提出的问题荒谬怪诞也只能正确引导而不应讽刺嘲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教学论文),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想象具有极其广阔的活动空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2想象的光芒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广阔的世界。
(三)、弱化惯常定势,激活思维因子。
思维定势是一种心理定势,是一种预备性顺应或是反应准备。这种顺应或是反应准备使人倾向于以特定的方式进行认识反应或外现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场合并不需要创新,只要用思维的惯常定势来处理问题就可以了。但是当需要创新的时候,惯常定势就成了“思维枷锁”,阻碍创新思维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因子角度分析,激活因子,利用因子来弱化思维定势,以达到创新能力的产生。这其中,以下几种因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怀疑性因子。敢于怀疑是创新思维的第一因素,只有那些对未知世界有浓厚探求兴趣的人,敢于大胆提出疑问的人,才能出现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新的发现。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已对事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一定要给予他们满意的回答,或指出寻求答案的途径和方法,即使提出的问题荒谬怪诞也只能正确引导而不应讽刺嘲笑。如曾有位同学问老师:“老师,我说一样东西既会在前面又会在后面。比如刚才我和他绕着桌子转,一会儿他在前面我在后面,一会儿我在前面他在后面。老师您说这不就是既在前面又在后面吗?”学生提出这样令人惊讶的问题,可见这位同学的思维达到一种很深的程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敢于对素有定评的东西问个“为什么”和“对不对”。
二是抗压性因子。独立思考,难免超出众人,异动权威,而众人以其众,权威以其威,给人产生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心理压力。独立思维必须抗制这股压力,即使权威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说,该修正就要修正,该否定的就要否定。创新就是要求异,求异就是要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如“伯乐相马”,历来是被人们用来夸奖知人善任、选拔人才的。韩愈早在唐代就发现相马的重要性,但如何相马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愈只寄希望于伯乐,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代发展到今天,完全靠伯乐相马,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伯乐相马有时也带有感情色彩或片面性,特别是当前关系网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更不容易。于是有人大胆提出相马不如赛马,在公平竞争中,赛出千里马,显然这是一种新思想。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感应时代的脉搏,善于接受新的事物,站在新的高度民主去审视,评定一些旧的观念,或向旧的观念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积极活跃,不断更新。
三是自变因子。彻底的独立思维,既包括独立地坚持,也包括独立地改变,既独立于人,也独立于己。独立思考必须善于自变。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创新份围和增加必要的压力,促使学生自变。
如有一位老师要求全班每人就“圆”说个与众不同的比喻句,同学们先后以篮球、月亮、圆镜、小扣子等作比,等到最后一个同学不好再用圆比喻什么了,他满恋通红,埋怨自己知识太窄。老师要求他再仔细想一想,他忽然想出一个极妙的比喻:“我的知识小得如同一个小小的圆圈,它的周围是浩瀚无边的知识的海洋。”
(四)、强化思维机智,促进思维发展。
再现性思维习惯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因而往往在单向思维中经历“山重水复”:创造性思维以寻求新路为己任,它具有发散、多维、新颖等特点,它容易另辟蹊径,达到“柳暗花明”。
为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健康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种思维机智必须得到强化训练。
一是发散机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强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其特征就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面对同一题目,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
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作如下联想:1、一滴水只有同亿万滴水汇合起来,才能变成汹涌澎湃的激流,一泻千里,产生不可遏止的力量;2、大海中,小水滴住厌了,一天,它跳出水面,窜到沙滩上,在阳光下闪光,它高兴地笑了,可惜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3、下雨了,屋檐上的水滴到台阶上,年年月月,留下斑斑点点,又过了很久很久,居然露出了一个个的小孔;4、滴水何以能穿石呢?原来它完成这样一个变化:CaCo3+H2o+Co2=Ca(HCo3)2。显然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成四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拉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4、阐明了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再次,用数学符号去命题,可以设计“1+1=?”等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更多的答案。
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兴趣,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必将带来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飞跃。
二是换元机智。事物的质量,往往是有多种元素决定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如果变换一下某个因素,即“换元”,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写作中运用“换元机智”,就是将构成题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换成另一元素,这样,题材所提示的价值和意义就截然不同。抓住此立意,内容就全新。
如一块石头,要圆不圆,要方不方,在一般人眼里,觉得它丑,没有什么用,是“丑的不能再丑的石”,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把丑石与生活中一重要元素一换,即将世俗常情的眼光换成科学奇异的眼光,把丑石放在科学家的眼前作审视,一块无比丑陋的石头一下子变得极其珍贵。作者抓住这一点来立意:“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作品揭示的生活哲理新颖,使人读来像早晨呼吸一股新的空气。
三是转向机智。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就要及时驾着“思维之车”绕道而行。“文贵创新”,而文章的创新首先应立意创新,要使文章新颖深刻,逆向思维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强化转向机智的训练。北宋学者程颢说的好:“若于一事上未得,且换别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这一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吐谷浑国王阿豺有二十个儿子,总是闹不团结,一天阿豺把他们叫到身边,先对大儿子说:“你取一支箭折断它。”大儿子轻而易举地办到了。阿豺又说:“你取二十支箭折断它。”大儿子折不断了,别的儿子也折不断。于是阿豺说:“你们知道了么?众则难折。你们齐心合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得到巩固啊!”
这则材料说明团结就是力量,观点鲜明而正确,显然不好“反弹琵琶”,辩证分析也难以下手,似乎难免一般化,其实不然,如果思维及时转向,去挖掘材料所含的别的道理中给人们的别的启示与教育,就能另辟一条新的蹊径。譬如材料所叙阿豺的教育方法就十分高命,他先让他的教育对象去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去思索,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点拨、教育。如果抓住这一点立意,联系当前教育界的某些状况谈教育方法的改革,文章就会出新意。
四是创优机智。在思维受阻,甚至得出答案的情况下,也不满足,用心去寻找更优的答案。戴师初说:“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发散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立意。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发展想象力,弱化思维定势,激活思维因子,强化思维机智,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时无话可写而感到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打开思维这“黑箱”,进而放射出耀眼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注解:1陆机《文赋》
2刘勰《文心雕龙》
参考书目:1、《语文教学之友》
2、《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
3、《教育学与心理学扎记》
4、《新编心理学》
5、《现代语文教学论》
6、《中学教学实用全书》[语文卷]
上一页 [1] [2]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