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散文复习资料(二)(苏教版九年级)» 正文

中考散文复习资料(二)(苏教版九年级)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中考复习资料   阅读:8755

概要: ⑧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问题7: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 三小结:托物言志类的文章阅读指导1、托物言志( )(“托”借、假托的意思)类文章,常把作者自己的“ ”(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 ”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

中考散文复习资料(二)(苏教版九年级),标签:中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⑧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问题7: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
                                                                              
                                                                              
三小结:托物言志类的文章阅读指导
1、托物言志(            )(“托”借、假托的意思)类文章,常把作者自己的“    ”(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     ”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2、大多使用               ,所托之“物”具有人的思想、性格、感情,具有人的思维。
3、能够准确辨析环境描写,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作用:可以从烘托气氛,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去思考。
4、能够分辨各种修辞方法,并能分析其妙用。
5、分析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6、能够分析文章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可以从修辞方法、重点词语的含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主题的关系等角度去分析。
7、谈感受和启示的题目。要着眼于整篇文章,要能重点把握作者在文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作答。


二、
丑石答案(三)(24分)
18、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 (1分)    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2分)   它的质地,作磨嫌太细,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来浣纱捶布也嫌它不够光滑。(1分)
19、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的心情与对它的高度重视(认定了丑石的价值)(2分)
   天文研究工作者。(2分)
20、 “我”感到可耻的原因:我认识肤浅,只从表面判定“丑石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 (4分)不会从本质上去发现“丑石”内在的美。丑石的伟大: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2分)
21、先抑后扬(2分)   使文章曲折变化(1分),通过“丑”的衬托使读者对丑石的“美”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1分)
22、同意或不同意(1分)实例(2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古    藤
15、答:(1)古藤的坚毅、痛苦、挣扎;(2)如古藤一样开花结果迷人意境的老人;(3)如古藤样活的艰难的人(社会底层的老人、老态女子、)。
16.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而当主人说只是一棵藤的生命景观时,作者难以置信,所以吃惊。(或因为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
17、A用“翻”、“腾挪”、“再翻”、“再腾挪”、“摆放”等词语生动形象,再加上贴切的比喻,描写出了一棵古藤的形象。B、运用短语式的句子,精炼有力,重点突出,同时连用比喻,生动形象,在这里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8.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古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Tag: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渗透审美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