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红旗谱》备课资料(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红旗谱》备课资料(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592

概要:《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小说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揭示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而他走京下卫,闯荡关东的人生经历又炼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如果说,在第一部中,朱老忠作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还只是铺垫,那么,在高蠡暴动时,他担任红军大队长,冲锋陷阵,暴动失败后,他不向敌人低头,又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之中,则使其革命英雄的性格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展示。作者出于对革命农民的衷心赞美,认为“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因此在小说中还写了朱老忠作为朋友,是讲信义的朋友,作为同志,是守纪律的同志,作为长辈,是知心的长辈

《红旗谱》备课资料(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小说开篇所写父辈的斗争,采用虎子(少年朱老忠)的视角,从而赋予朱老忠以传统的反抗性格,揭示出他是在农民斗争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翻滚着父辈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他的身世中怀有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这构成朱老忠走向革命的基础。而他走京下卫,闯荡关东的人生经历又炼就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过人的胆识,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农民英雄的性格气质。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的革命觉悟了。如果说,在第一部中,朱老忠作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还只是铺垫,那么,在高蠡暴动时,他担任红军大队长,冲锋陷阵,暴动失败后,他不向敌人低头,又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之中,则使其革命英雄的性格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展示。作者出于对革命农民的衷心赞美,认为“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因此在小说中还写了朱老忠作为朋友,是讲信义的朋友,作为同志,是守纪律的同志,作为长辈,是知心的长辈,作为父亲,是慈爱的父亲。甚至作为丈夫,他与贵他娘夫妻生活也是“搭了十几二十年的伙计,没拌过嘴,没吵过架”,总是那么体贴如初。这种塑造英雄人物的观念,十分切合那一时期的创作观念,现在看来,显然是有些过于完美化、理想化了。
(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对于朱老忠这样理想的人物形象,有学者也认为:
以19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为例,这在当时是一部好评如潮、影响很大的作品,被某些文学史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尤其是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评论家们认为是:“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不仅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古代英雄人物的光辉性格,而且还深刻地体现着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可是这部小说仅仅是作家所要表现的历史长卷的第一部,仿佛是一道序幕,许多斗争刚刚展开,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表现出来。他仿佛是一个茫茫长夜期待光明的饱经风霜的灵魂,许多历史事件并没有击中他穿透他,而只是在他身边轰隆隆地滑过。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第一场是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作为全书的“楔子”,以此来揭开朱严两家农民与恶霸地主冯家的血海深仇,为朱老忠被迫闯关东、25年后回乡复仇做了铺垫,但朱老巩只是朱老忠的父亲,不能代替主人公自身的斗争。第二场斗争是“脯红鸟事件”,从运涛抓到一只珍奇的“脯红”鸟,到冯老兰欲买不成,派账房先生李德才威逼利诱,再到鸟儿不明不白就“给猫吃了”,冲突双方没能得到充分展开,特别是朱老忠完全游离在冲突以外。第三场“反割头税运动”是四场斗争中农民取得的惟一胜利,也是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从江涛回乡发动群众到朱老忠和大贵在家门口安锅宰猪;从刘二卯当街挑衅到冯老兰派儿子冯贵堂代表割头税包商向县衙门求救;从反割头税大会和示威游行,再到朱老忠、严志和、大贵等举行入党仪式等,整个过程写得有声有色,但领导者始终是江涛,出面宰猪的是大贵,朱老忠仍然是跑龙套敲边鼓的角色。第四场“保定二师学潮”是作品的压轴戏,斗争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心人物也是江涛,描写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学潮、学生与国民党军队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朱老忠只落得一个扮成车夫救学生的次要角色。应该承认,作家描写这些冲突事件的笔墨还是很精彩,很真实,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问题是斗争的中心人物从第一代的朱老巩一下子过渡到第三代的运涛、江涛两兄弟,作为主要塑造的英雄朱老忠完全被架空了。小说中惟一与朱老忠直接有关的事件是去济南探监,但也只是就事论事地完成了任务,没有写出朱老忠第一次遭遇共产党员而产生的精神作用。作家认为:“几千年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有勇有谋的农民英雄,因此,我认为对于中国农民英雄的典型的塑造,应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可是这个“完善”与“理想”主要是通过作家的理性分析与人物的主观抒情来完成的。
为什么作家主要歌颂的英雄人物会游离于斗争的中心漩涡?原因似在文本的叙事逻辑与作家的主观意图的错位。从小说所反映的历史长卷而言,第一部的农民斗争只是铺垫,主要表现的恰恰是知识分子(运涛、江涛都是农村知识分子)在广大农民还没有觉悟的时候,起着革命的先锋与桥梁的作用,直到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屡遭失败,并在唤起了民众之后,有组织有觉悟的农民阶级才逐步承担了历史的革命重任。所以《红旗谱》的主题实际上是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的成长,从第二部《播火记》开始农民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但在当时,突出知识分子革命经历的艺术实践不符合新的文化规范。尽管作家表现的是参加了革命实践的知识分子,仍然会被认为是对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不真实的反映,而且《红旗谱》所描写的保定第二师范的学潮,是执行了当时中共党组织内部的左倾路线,这多少是有忌讳的,所以作家为了淡化这一历史背景,只能让尚未作好准备的农民好汉朱老忠仓促登场,构成了小说文本与主观解读的严重错位。
(选自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相比朱老忠的高大形象,对农民严志和的描写也许更令人信服。虽然作者把严志和作为朱老忠的陪衬来刻画,以其复杂的性格烘托朱老忠的坚定、勇敢,但是严志和作为“地道的农民”形象,具有其独特的光彩。
如果说作者对朱老忠形象的塑造趋于理想化的话,那么,对严志和形象的塑造则是立足现实的。作者说:“我是把他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来写的。”小说对他的农民性格表现得最浓烈动情的地方是他失去“宝地”而与之告别的一段,农民与土地血肉相连命运相关难以割舍的深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软弱的农民,在他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日子里,虽然充满了对冯老兰的刻骨仇恨,但在他要求翻身过好日子的愿望中,却包含着惧怕生活的风雨和颠簸。小说通过描写江涛继运涛之后又被捕入狱时他极度悲观失望的情绪,对他思想上那种农民式的软弱和动摇作了较深刻的剖析。然而,正如他所说:“打倒冯老兰……多深的泥水咱也得过。”在他的性格中,革命性、反抗性还是更本质的方面。因此,他终于还是在党的教育下摆脱精神负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严志和的形象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在动荡年代里的思想状态和行动轨迹。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五、民族特色
作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红旗谱》自然而然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概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内容,小说反映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具有传统的个性与风貌,继承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慷慨激昂的反抗精神;小说以冀中平原为故事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次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故事性很强。小说一开始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后情节展开,更是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刻画人物,主要在激烈的冲突中,以人物的言行,揭示其内心波澜和性格特点;在结构上,作者借鉴古典小说章回的形式,分卷分章,故事独立成章,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语言上,运用农村鲜活的口语,使人物语言生动、富有个性。同时叙事写景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韵味。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阅读视角,即从民间的角度来解读《红旗谱》,就会发现这部小说在描写北方民间生活场景和农民形象方面还是相当精彩的。作家说过:“只要概括了民族的和人民的生活风习、精神面貌,即使不用章回体,也仍然会成为民族形式的东西。”也就是说,所谓“民族化”,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在内容。只有对自己所要描写的农村生活和农民文化心理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和美学上的把握,作家才有这样的自信。小说语言风格浑厚朴素,在看似有点自由散漫的叙事中,仿佛是无意地点染、绘织出一幅幅乡间的人情风土画卷。如“脯红鸟事件”,不仅写出了河北民间玩鸟的风俗文化,还轻松地写出冯老兰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以及运涛、大贵两个孩子的不同胸襟和性格,虽酝酿已久,却举重若轻,引出朱严两家第二代人的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还有些次要人物也写得相当精彩,那严老奶奶,无数次唠叨着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怀着对走关东的丈夫的急切盼望死去。那春兰,是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之一。她与运涛的相爱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以身相许,再到忠贞不渝,都写得朴实无华、真挚动人,表现出在北方保守的伦理环境下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感情。作品中写得最美的段落大多与春兰有关,在浓郁的村野气息中,饱含着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官场现形记》备课参考(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