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357

概要:【注释】①信:诚,真。②就:趋向。③颡:额头。【大意】 孟子说:“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流向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跳跃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戽水使它倒流,可以行于山中。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2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①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②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注释】①暴:同“曝”,晒。②奕:围棋。③数:技术,技巧。【大意】孟子说:“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比如下棋,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19.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①者。”(《孟子•告子上》)【注释】①我:泛指人类。【大意】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

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注释】
①信:诚,真。②就:趋向。③颡:额头。
【大意】  
  孟子说:“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流向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跳跃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戽水使它倒流,可以行于山中。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2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①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②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暴:同“曝”,晒。②奕:围棋。③数:技术,技巧。
【大意】  
孟子说:“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比如下棋,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19.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①者。”(《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我:泛指人类。
【大意】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的职责就是思考,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

20.孟子曰:“羿①之教人射,必志于彀(gòu)②,学者亦必志于彀③。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羿:后羿,②志:期望。③彀:拉满弓。
【大意】  
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著名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必定依照规矩。”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①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②于虑,而后作;征③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注释】
①曾:同 “增”。②衡:通“横”,指横塞。③征:表征,表现。
【大意】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苦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行事总是不能如意。这样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气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由此可以知道, 愁灾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22.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大意】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了。”

23.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上》)
【大意】
  孟子说:“行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知这是什么道路,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2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大意】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25.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惭愧。
【大意】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乐趣,……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乐趣;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乐趣。”

26.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yì)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 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大意】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沾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27.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大意】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在恰到好处的正道上站住,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2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③ 也?”(《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槌。
【大意】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槌呢?”

29.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xī)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蹊: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大意】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的小径,顷刻间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30.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近事的意思。
【大意】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效果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常见的事情,而真理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去替别人的田里除草——要求别人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二、学习提示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二、教育作用和任务。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让学生有心读书,使学生乐意写作——六谈中学语文老师的作用(教学论文)
《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1. 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2. 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国学经典导读(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