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2(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正文

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2(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771

概要:其次谈谈语句的选择与反映“事”的因素的关系。记叙性的文章要叙事,在叙事时,语句的选择就必须能够充分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基准的,是受作者创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适应性所限制的。例如沈括在《梦溪笔谈》(十四)里谈到穆修、张景二人对“有奔马践死一犬”这件事情的不同记述: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蹿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穆修、张景两个人所说的话,孰优孰劣,当然要依据语言表达的需要来判定。这两句话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加以选择?这个问题涉及到语句的选择和反映“事”因素的关系的问题。就语言的形像性来说,穆修的语句有优势。一个“逸”字,形容马的快速奔跑,“黄犬”一语,写出了犬的颜色,是较为形像的。但是,穆修在叙述奔马践死一犬这件事时,用两个分句叙述,两个分句是顺承关系,没有什么侧重点。张景的话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语是“有犬”,说明它的侧重点是“犬死”这种情况。如果听话人要求侧重于马这一方的情况,那么那件事可以用“马”作主语的句式来记述。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说,沈括对那件事是这样说的:“适有奔马践死一犬。”沈括的这句话就是以“马”作为话题来说,侧重在于“马”这一边。同

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2(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其次谈谈语句的选择与反映“事”的因素的关系。记叙性的文章要叙事,在叙事时,语句的选择就必须能够充分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基准的,是受作者创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适应性所限制的。例如沈括在《梦溪笔谈》(十四)里谈到穆修、张景二人对“有奔马践死一犬”这件事情的不同记述:
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蹿而毙。”
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
穆修、张景两个人所说的话,孰优孰劣,当然要依据语言表达的需要来判定。这两句话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加以选择?这个问题涉及到语句的选择和反映“事”因素的关系的问题。就语言的形像性来说,穆修的语句有优势。一个“逸”字,形容马的快速奔跑,“黄犬”一语,写出了犬的颜色,是较为形像的。但是,穆修在叙述奔马践死一犬这件事时,用两个分句叙述,两个分句是顺承关系,没有什么侧重点。张景的话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语是“有犬”,说明它的侧重点是“犬死”这种情况。如果听话人要求侧重于马这一方的情况,那么那件事可以用“马”作主语的句式来记述。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说,沈括对那件事是这样说的:“适有奔马践死一犬。”沈括的这句话就是以“马”作为话题来说,侧重在于“马”这一边。同时,这句话还突出了时间“适”(刚才)。总之,以上对有奔马践死一犬这件事情的三种表达,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地来加以判断,要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来加以选择。只要符合语境的要求,以上三种法都能够充分地反映“事”这一因素服务。
其次,谈谈语句的选择与反映“物”的因素的关系。说明文或其它涉及到介绍某事物的文章,在介绍事物时,语句的选择要以充分在揭示事物的特征和功用为基准的。比如下面的两句话:
1、 以9倍于音速的速度,从纽约到东京的飞行只需要两小时的未来喷气式飞机,将以煤的衍生物为燃烧的高速引擎推进下安全飞行。
2、 未来的喷气式飞机将在以煤的衍生物为燃料的高速引擎推进下以9倍于音速的速度安全飞行,从纽约到东京的飞行时间只需要两个小时。
这两句话意思是相同的,说的都是未来喷气式飞机动力和速度上的特点。但是,这两句话的句式不一样。第一句为单句,第二句为复句。单句往往强调谓语部分。因此,第一句强调的是飞机的动力和安全性能。第二句是复句,第一分句通过与音速作比较来强调飞机的速度;第二分句从时间的角度来强调速度。总之,第二句的语意是强调“飞机速度快”的特点的。由此可见,介绍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句式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其次谈谈语句的选择与反映“情”的因素的关系。抒情性的文章,是以反映“情”的因素为中心的,文章所涉及的“人”、“事”、“物”、“理”都是为“情”这一因素服务的。语句的选择当然也是以能够充分有力地抒发感情为基准的。我认为,这一点,读者不难理解。我在这里要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文中的抒情这种表达方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中的结尾句就是:“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反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一句话很显然是抒情的语句。它在文中的份量是很重的。学过《蝉》这篇科学小品的人会知道,蝉的一生就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的阳光下的享受”。蝉在地下隧道掘土四年,目的是为了换来一个月的温暖阳光下的享乐。可见,这短暂的快乐是来之不易的。作者用抒情浓郁的反问句来作结,确实是锦上添花的一笔。从科学性这个角度来看,它能让读者回味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久久难以忘怀;从文学性这个角度来看,它能让读者产生怜惜之情,对这种小动物,倍加珍惜爱护,让读者对蝉这种小动物为了生存而与黑暗奋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产生许许多多的联想和启发。如果作者选择一般陈述句作结,那效果会怎么样呢?把反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什么样的钹声都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这样一来,抒情意味就淡得多了,很难促使读者的回味和深沉的思考。这个例子是说明说明文中也存在抒情的一个明证。它说明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的感情报务,它也为表现事物特征服务,也就是说,它不仅反映“人”的因素服务,也为反映“物”因素服务。《蝉》是说明文,因此篇末的那句抒情语句当然主要是为了反映蝉“在地下活动长久而在地上生存短暂”这一生活习性服务的。
最后谈谈语句的选择与反映“理”的因素的关系。说理性的文章是以说理为中心的,是以让自己的看法、主张获得人们信服并按自己的主张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为最终目的的。因此,语句的选择,当然就要以能够充分有力地说理为基准的。看下面的两段话:
1、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音韵之美、文字之精、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效应。
2、 阅读教学需要朗诵。不朗诵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诵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手法之巧。朗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上面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说是都是“阅读教学需要朗读”的道理。但两者在句式上有不同的地方。第一段话的第二句用的是单句形式去论述道理,读来有拖沓冗长之感。同时,语序也的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先体会“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才能体会“情感之切、意蕴之深”。这样的表达效果明显不尽如人意。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却不一样,它运用三句双重否定的排比句,使语句在形式上有整齐美,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双重否定,起到强调作用,能充分有力地论述观点。再有,这个句子对语序加以调整,使提语序合理,语意贯通,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表达效果。
总之,语句的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和适用性的,是以能够充分有力地反映“人、事、物、情、理”为基准的。
第三节  修辞手法与五因素
修辞手法,主要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对比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目的就是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及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人、事、物、情、理”五因素服务的。我这里仅选择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说明这个道理。
首先谈谈比喻修辞与反映“人”的因素的关系。一般来说,记人记叙性文章是以表现人物形像为中心的,比喻修辞当然也要为表现人物形像服务。例如《小二黑结婚》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霜。”
上面的语句,是对三仙姑这个装神弄鬼的农村妇女进行外貌描写的。这个人物,作了与年龄物征极不相称的打扮,她自以为老来“俏”了,其实是令人作呕的。”……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这个比喻,用下了霜的驴粪这一脏物去比喻官粉涂不平皱纹的老脸,让人作呕的丑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当然,作者作这个比喻,除了是为了表现人物形像之外,还有“情”的因素在起作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情不自禁地给予了辛辣的嘲讽。
其次谈谈比喻修辞与反映“事”的因素的关系。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其中“碰了一串钉子”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这些历史事件。这里明显是用了比喻修辞。这里的比喻修辞是议论文中的比喻,它比喻的是“事”,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修辞是为论证作者的观点报务的。因此,这里的比喻修辞就是为论证作者的观点报务的。鲁迅先生的那几句话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闭关自守,就会造成落后,而落后则挨打,就会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受到列强的疯狂掠夺,造成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往中的不正常现象——“成了什么都‘送去主义’了”,这里的送去是被迫的,是帝国主义变相的掠夺;长期以往,将会亡国来种。这里,作者从反面的角度去论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上面的比喻修辞起到了充分有力的论证作用。
其次,谈谈比喻手法与反映“物”的因素的关系。说明文或其它文体涉及事物,需要揭示事物的特征和功用,比喻手法的运用也就业必须要能够充分有力地揭示事物的特征和功用。例如茅以升同志在他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的开头是这样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中学语文五因素教学法3(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