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摘要:语文的工具性只有在人文性的观照下,才会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工具性与人文性才会达到和谐统一,“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因此在《〈论语〉选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秉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详尽剖析其字词章句,演绎工具性的基础上挖掘其传承文化健全人格尽显人文关怀的一面。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论语〉选读》 统一 人文素养 孔子《〈论语〉选读》是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选修部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要求,我们在传统国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进而加强传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引导学生学习《〈论语〉选读》,就是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品味、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形成对语文的热爱,对思维的扩张,对传统的追寻,对文化的传承。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道德滑坡、诚信危机、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等,我们需要去两千五百年
《〈论语〉选读》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苏教版高二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摘要:语文的工具性只有在人文性的观照下,才会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工具性与人文性才会达到和谐统一,“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因此在《〈论语〉选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秉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详尽剖析其字词章句,演绎工具性的基础上挖掘其传承文化健全人格尽显人文关怀的一面。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论语〉选读》 统一 人文素养 孔子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选修部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要求,我们在传统国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进而加强传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引导学生学习《〈论语〉选读》,就是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品味、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形成对语文的热爱,对思维的扩张,对传统的追寻,对文化的传承。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道德滑坡、诚信危机、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等,我们需要去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求治本良方。正像上个世纪一句流传极广的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我们当前古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程序过于呆板,往往是对文章字词的解剖,一篇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而疏于对文章整体架构的分析和把握。导致过于重视字词,文章所体现的人文性和作者从文章中传扬的人文精神却无形中被忽略了;也有的老师,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的讲解,而忽略了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解剖,为了人文而人文,刻意提升甚者生拉硬扯人文精神,造成“泛人文化”。这两种情况,正是没有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关系,造成两者分离的结果。
因此,无论在是当代的中国,还是当前的教学中,我们都有必要一起来探讨下如何把握《〈论语〉选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弘扬孔子在其中所传承的民族文化精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更加盎然富有生命力。
一、《论语》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学科还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就是所谓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或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离开文本,空谈人文,把人文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应该把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附着在字词句篇上的,而不是靠凭空的说教。在《论语》的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主这一点。
二、《论语》的工具性体现
工具性是什么呢?一是鉴于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而具有“客观性”;一是较为特殊的“主观色彩”。而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章句出发,以文本为基础,这是《论语》工具性的基础。
(一)、《论语》是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简练和生动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浓缩了儒家的思想精华,而这都是以其简练生动的语言为基础的。《论语》的共同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约,微言大义,发人深思。而语言精辟、简短也便于引用,或是用在文章开头引人深思,或是用在文中增强说服力,或是用在结尾点明文章主旨,耐人寻味。
在《高山仰止》中,孔子评价闵子“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子贡“侃侃如也”,把闵子骞中和正直、子路刚强勇猛、子贡醇厚和乐的样子描绘出来,形成对比。语言着墨不多,但是三人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沂水春风》里,孔子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时,子路第一个站起来“率尔”对曰,孔子“哂”之,而对于他欣赏赞同的曾皙之志,孔子是“喟然谈曰”。 “哂”乃笑之义,而这个笑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笑子路的鲁莽呢,还是自大的,不得而知。但是笑中也包含了对子路大胆发言的鼓励吧。“喟然”,是长叹的意思。当曾皙描绘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暮春同乐的盛世缩影时,孔子忍不住发出长长的感叹“吾与点也”。一“哂”一“喟然”,两个细微简洁的动作,体现了一个老师的真性情,也体现了孔子与学生教学中和乐的气氛。
(二)、《论语》辩证严密并且富有力量
《论语》虽然是语录体对话,在散文发展史上输入第一阶段,但是其间已经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会思考的民族。春秋战国,新旧交替,礼崩乐坏,孔子作为一代思想家,有着对这个社会制度深刻的认识和批判。
尤其以《为政以德》这一章节的《季氏将伐颛顼》为代表。对于季氏的阴谋,孔子先指出其不当伐——“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再引用名言和类比论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指出冉有季路的失职;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拿出自己自己的政治观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并指出鲁国的矛盾在“萧墙之内”。整篇对话不仅生动有力,而且论证过程严密,富有文才,让人心服口服,无从辩驳。
《高山仰止19.24》这节,当有人想要诋毁仲尼之时,子贡站出来为老师辩护,说了这样一段话“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见其不知量也”。此处把孔子的道德才华比作太阳,无论谁想要伤害太阳,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通过丘陵与日月的对比,显出孔子光耀千古的伟岸形象。子贡的驳斥,形象有力,维护了老师的尊严地位,使得那些侮辱毁谤孔子的人越显其卑微渺小。从中我们从看了《论语》充满力量的语言,严密的论证。
(三)、《论语》绚丽的词藻可提升语言素养
中华民族精神悠远,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而这些都可以从我们二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去寻找踪迹。随意翻检,就能拾取许多连珠的妙语,这些经时间历练的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民族的血液中,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论语》的语言鲜活,充满灵动,富有音韵美,用词精当,修辞手法丰富,这些造就了《论语》绚丽的文采,精粹的语言,为世人所仰慕。这样的美句美段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诉我们正己的重要性。“往者之可谏,来者犹可追”告诉我们要努力把握今天;又如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诲人不倦》)再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而不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这些美句美段举不胜举。
这些词语不仅用得精当,而且充满灵动,或长或短,一点也不呆板,还不乏音韵之美。试想,我们的学生高声诵读这些句段,将对其文学素养的奠定起到多大的作用啊。
三、《论语》的人文性体现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所以在工具性之上,应该有其人文性。就《论语》选修而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有着对天地人以及君亲师系统与深刻的理解。我们在咀嚼《论语》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和人文价值。
(一)、在《论语》学习中以人为本,完善人格,建全学生道德体系。
《论语》是古代典籍的精华,儒家思想道德体系贯穿其间,尤其以“仁义、周礼、孝悌、德治、忠信”等为代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用这些传统道德来传播真、善、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文以载道”,在研读文字的基础上,品味出其中蕴涵的道理。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