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论语》:孔子与弟子及当时人物的谈论应答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纪录编辑而成。内容大多是孔子对教育、修身、治国的见解,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注:譬如为山——积土成山。为,堆积,动词。譬如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动词。篑——装土的竹筐。(功亏一篑;:匮乏,石室金匮;溃烂、溃疡、崩溃;回馈、馈赠)。止——停止。覆——倾倒。进——继续。往——前进。译:孔子说:(为学)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却停止了,这完全是自己要停止的。又好比填平一处洼地,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努力填平,终有填平之日,也还是要自己填平啊!“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以“为山”为喻,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事情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韩非子》:韩非是战国
诸子喻山水(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论语》:孔子与弟子及当时人物的谈论应答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纪录编辑而成。内容大多是孔子对教育、修身、治国的见解,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注:譬如为山——积土成山。为,堆积,动词。譬如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动词。
篑——装土的竹筐。(功亏一篑;:匮乏,石室金匮;溃烂、溃疡、崩溃;回馈、馈赠)。
止——停止。覆——倾倒。进——继续。往——前进。
译:孔子说:(为学)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却停止了,这完全是自己要停止的。又好比填平一处洼地,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努力填平,终有填平之日,也还是要自己填平啊!“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以“为山”为喻,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事情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2)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 大体》
注:不天: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天,做动词。
不地:如果没有宽广的大地,地,做动词。
遍覆:全部覆盖;必载:完全包容,必同“毕”,尽,完全。
寄形于天地:把形体置于宏大的天地之间。
历心于山海:尽心于宽广的山海之中。
毒:残害;患:祸患。伏:潜伏。交朴:交,同;朴,纯朴。
舍:指房舍,引申为归宿。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在生前树立名望,在后世流传恩德。
治之至也: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至,极、最。
译: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以“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提示: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功立业且德泽后世,才能国家大治。
《管子》:由西汉时刘向编定,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3)海不辞水,故能称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注:辞:推辞,拒绝。厌人:同“餍”,满足。厌学:厌倦。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圣,形做名。
译: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的君主不会讨厌支持他的人,所以才会有很多人支持他;饱学之士不会讨厌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士人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聪明;乐,古音yào,爱好、喜爱的意思。(2)知者乐,仁者寿:乐,快乐;寿,长寿。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以山、水喻仁者和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聪明人通情达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动如水;智者天性近水以水为乐;而仁厚之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天性自然近山,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注:川:河。逝者:指消逝的时光。斯,此,这,指河水。不舍:不停留。
译: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永不停留的河水呀!昼夜奔流从不止息。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面对永无止息的河水,以河水为喻,发出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进取,修德进业。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