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诸子喻山水(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诸子喻山水(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76

概要:(6)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注:亟称:多次称赞。何取于水也:从水那里取法什么?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科,坑、坎。放乎四海:放,到达。有本者如是:本,本源。是,这样。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取这一点罢了。尔,同“耳”。苟为无本:苟,如果。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情。君子耻之:耻,以……为耻,意动。译: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借答弟子提问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声名不副,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循

诸子喻山水(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6)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亟称:多次称赞。何取于水也:从水那里取法什么?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科,坑、坎。放乎四海:放,到达。有本者如是:本,本源。是,这样。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取这一点罢了。尔,同“耳”。苟为无本:苟,如果。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情。君子耻之:耻,以……为耻,意动。

译: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

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借答弟子提问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声名不副,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小鲁、小天下:小,认为……小。

难为水、难为言:难以被别的水吸引;难以被别的议论吸引。

游于圣人之门:游,学习。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术,方法;澜,波浪。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明,光辉;容光,小缝隙;不成章不达:成章,事物达到一定的阶段;达,通达。

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以“登山、观海”喻“游圣人之门”表达为人为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 治学基础要扎实,逐步通达。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现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老子》又名《道德经》,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注:上善:上,最、极。利万物:利,帮助。不争:不与……争.处众人之所恶:处,停留;所恶,不喜欢的地方。几于道:几,接近。居善地:居住要像水一样安于卑下。心善渊: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与善仁:交友要像水一样相亲。 言善信:说话要像水一样讲诚信。 正善治:为政要像水一样有条理。 正同政。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能。动善时: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把握时机。故无尤:尤,缺点和过失。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把水看成是“道 ”的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并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甘处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待人和善仁慈,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具有不争的美德,而能做到没有过失。

(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章)

注:百谷王:王,汇集之地.以其善下之:以,因为;下之,处于下游.下,动词.

译: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把”水“德视为最高的德行。

(1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注:莫弱于水:没有谁,没有什么。于,比。无以易之: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它。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易,代替。

译: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有谁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遵循它。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提示水性的两重性,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11)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生死。(孙子虚实篇) 

注:兵形:作战方式 。水之形:形,流动。因地而制流:因,根据。制流,控制流向。制胜:取得胜利。兵无常势:常,固定的。谓之神:把它叫做如神。

译:用兵的规律就象流水,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作战的胜利,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不同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作文专题19讲第七讲:展示“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