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86

概要: 近千年来,提起苏轼,人们总会想到“大江东去”的磅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旷达,“把酒问青天”的飘逸。诚然,在多舛的命途里,苏轼是以其铮铮铁骨、光芒彻天宇的文学才华示人的,似乎这位旷世奇才的人生词典里只有豪放、刚强之气。其实,在苏轼的文章里处处可见他在“揾英雄泪”,悲切的情感在他的文章里多所流露。此文就其著作里的悲情略呈管见:一、多舛的命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创作欲望时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能通其意,故述往事思来者”,“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苏轼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复杂思想有关。(一)求学出仕苏轼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有名的散文家,常演讲家世,从苏秦、苏武到苏味道,以祖先的事例激发少年苏轼好学上进。母亲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少小时母亲程氏便教他博涉《汉书》《后汉书》《史记》等,在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下,受儒家经世济国思想的影响,苏轼早年即立下了用世之志,以身许国,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并主张改革现实的种种弊端。1.读书应试苏轼出身于寒族地

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近千年来,提起苏轼,人们总会想到“大江东去”的磅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旷达,“把酒问青天”的飘逸。诚然,在多舛的命途里,苏轼是以其铮铮铁骨、光芒彻天宇的文学才华示人的,似乎这位旷世奇才的人生词典里只有豪放、刚强之气。其实,在苏轼的文章里处处可见他在“揾英雄泪”,悲切的情感在他的文章里多所流露。此文就其著作里的悲情略呈管见:
一、多舛的命途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创作欲望时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能通其意,故述往事思来者”,“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苏轼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复杂思想有关。
(一) 求学出仕
苏轼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有名的散文家,常演讲家世,从苏秦、苏武到苏味道,以祖先的事例激发少年苏轼好学上进。母亲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少小时母亲程氏便教他博涉《汉书》《后汉书》《史记》等,在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下,受儒家经世济国思想的影响,苏轼早年即立下了用世之志,以身许国,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并主张改革现实的种种弊端。
1.读书应试
苏轼出身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过人的才识。传说苏轼与几位同窗一路顺江而下前往金陵参考,却迟到了,进不了考场。他百般求情,言说旅途情况。主考官有心试其才能,出了一副对联的下联: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学子,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抵九江,十分来迟。苏轼略微一想,便吟出上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反三往到二门,一心要进。主考官为年少多才的苏轼所折服,破例让他们进了考场。20岁时考中进士,嘉佑二年,21岁的苏轼随父进京应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同科及第。
2.初踏仕途
苏轼25岁时授河南主薄未赴,26岁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在凤翔三年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因父病故,丁忧三年,34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
这一时期,苏轼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仁宗二年,他上书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范,但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级阶层的地位,对当时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社会危机,远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不愿意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尤其反对激进的措施,这就导致了他辗转漂泊的后半生生活。
(二) 沉浮流转
1.初次受挫
苏轼早期受“庆历新政”的影响,有要求改革的倾向,对豪强兼并有所不满,主张革除当时“才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悍”的社会政治和弊端,但由于与王安石的政见有些不同,对其变法起而反对并多所指摘,接连上书,于是被改革派排挤。为全身,请求出任杭州通判,后转知密、徐、湖三周。
2、流放黄州
在做地方官的八九年里,苏轼体察民间疾苦,那心直口快、敢于直言的习性又未曾改变,便用诗歌来讽谏新法实施过程中的流弊,不料引来了使自己身陷囹圄的“乌台诗案”,幸被朋友多方营救,方得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名义贬出黄州,四年后改贬汝州。
3.起而再贬
元佑元年,哲宗继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朝,由起居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位极人臣。但他并不因为受到旧党的重用而改变自己的政治观点,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有一些是有效的,不可一概废除。这就与旧党人物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多次受到他们的打击、诬陷,在朝中难以立足,便出知杭、颖、定三州。
4.谪居天涯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要员处置,贬知英州,流放到瘴疠之乡的岭南。绍圣四年,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垂老投荒,携幼子苏过抵达荒僻异常的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北归,后病死于常州。
二、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
苏轼少怀宏大的抱负,信守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但由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加之才华横溢,树大招风,后半生一直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随波漂泊于生灭流转的人生苦海。“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苏轼心存济国安民之志而屡遭贬谪,岂不冤哉?孤独谪居,骨肉分离,能不恨乎!虽然他以儒家思想自励,胸存浩然之气,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的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他的文章多呈雄放旷达之气;但大半生的沉沉浮浮,使他的文章在豪健清雄、清旷简远、自然平淡之外,还有“无处话凄凉”的悲切。
“言为心声”,在几十年的宦海流离中,苏轼感慨良多,壮志难展之愁、去国怀乡之思、失爱妻之痛、黍离之悲、穷居他乡的孤愁等情思通过诗文得以倾吐。
1.壮志难展之愁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苏轼,在具有过人的才识的同时,还具有宏大的志向,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后半生迁徙流转,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时时还能施展才华,挽宋室于将倒,想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深感无奈,在多篇文章中都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哀叹,嗟叹冷酷的现实让自己转头成空,美好年华在政治漩涡中蹉跎殆尽。《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苏轼知密州二年。其时苏轼四十四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华,但词的开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正值壮年却称“老夫”,是无奈,还是自嘲?想苏公进朝十年,不但一事无成,还要避祸偏远之地,揽镜自照,“鬓微霜”,壮志未酬,人已老,怎不生迟暮的愁苦?《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认为是苏轼的豪放之作,但其中也有一把壮志未展的辛酸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岁月的匆匆流逝,多少英雄豪杰的丰功伟名都已经随波而去,无处觅踪。世事无常岁月无情啊!但毕竟他们都曾建功立业,可自己无功又被贬居于此。看那周郎,年纪轻轻,就建立了不世之功;自己已生华发,却功名俱无,天不我与,岂不哀哉!为此,苏轼特将自己与周瑜对举。周郎二十多岁就有名垂千古的功业,想自己四十多岁了空有济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周郎的成功因为他与孙权“外有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深得仲谋信任;苏轼是多么希望朝廷能相信自己,让自己成就一番功业啊!可自己只有“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之叹。岁月如流,江山依旧,而英雄不再。自己四十有四,功名在何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苏轼独立江边,追忆前贤,感伤自己“人生如梦”,那壮志未展的愁绪何似东流的江水!
2.去国怀乡之思
苏轼官场极不得意,一贬再贬,最后到了地老天荒的天涯海角——儋州。今生功名未就,穷处地之一隅,“人穷则反本”,怀乡之情当会自然流露。“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造巫阳召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二)开头两句抒发了诗人既留念海南又思念中原的感情,自己阔别中原已经四年,魂牵梦绕的是那故乡,多么想北归团圆啊!后两句说,在那遥远的鹘鸟飞翔逐渐消失的天边,连绵的青山就像头发那么细,这就是我思念的中原。作者伫立北望,思绪随鹘鸟飞到中原,对家乡的思念何其深也!
《望江南》是苏轼在密州登超然台所作。词的下阙抒写清明节不能回乡扫墓的思乡之情。“寒食后,酒酣却咨嗟。”咨嗟,就是嗟叹。寒食节后二日就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词人离乡背井,贬谪在外,逢此时节,多想回去为亲人添一抔土啊!无奈身在贬居的万里之外,贬居莫思乡,思乡人断肠!“休对故人思故国”,词人在抑制自己的思乡情绪,可这是能抑制得了的吗?
在《游金山寺》里,作者借记游来抒发乡愁。“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入江海。”作者外出做官,从长江之源来到长江之尾,离开家乡越远,乡愁就越浓。一个“送”字将其“万里路程,半生际遇,一笔写尽”(《唐宋诗醇》),作者用移情的手法,不写自己依依离别,而写家乡默默送别,更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深切。“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家乡远在四川,金山是看不见的,更何况有遮挡视线的青山呢,但青山遮住的只是视线,却遮不住他对家乡的情思!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永遇乐•明月如霜》)作者倦于贬谪的宦游生活,想念故乡,望穿双眼,可自己孤身远在的徐州。“断”,表现乐作者强烈、深沉的乡愁,“断肠人在天涯”,羁旅愁怀,一个“断”字尽显!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激励”,“回归”——高考前的准备
《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
  1. 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2. 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