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离亲别友之痛苏轼半生漂泊流转,与亲人、朋友聚少离多,诉说离别亲人、朋友之苦,也便成了苏词的题材。《南乡子•送述古》下阙:“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送别朋友归来,夜不能寐。“初寒”“残灯”写出朋友离去后的孤独、清冷。面对荧荧寒灯,听着淅沥秋雨,友人离去的伤悲,使作者的泪水似那绵绵的秋雨。“秋雨晴时泪不晴”,与朋友感情之深,不言自明。苏轼与秦观在扬州离别时,写了一首《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作者与秦观彻夜帐饮,怎奈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作者与友人的真挚情感尽在那“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中。最使人柔肠寸断的是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当时词人徙知密州。屡遭贬谪,政治生涯潦倒落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十年来,生死殊途。伊人长逝,无复得见,而自己仕途坎坷,辗转漂泊,满
坎坷的际遇悲切的情思(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3.离亲别友之痛
苏轼半生漂泊流转,与亲人、朋友聚少离多,诉说离别亲人、朋友之苦,也便成了苏词的题材。《南乡子•送述古》下阙:“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送别朋友归来,夜不能寐。“初寒”“残灯”写出朋友离去后的孤独、清冷。面对荧荧寒灯,听着淅沥秋雨,友人离去的伤悲,使作者的泪水似那绵绵的秋雨。“秋雨晴时泪不晴”,与朋友感情之深,不言自明。
苏轼与秦观在扬州离别时,写了一首《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作者与秦观彻夜帐饮,怎奈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作者与友人的真挚情感尽在那“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中。
最使人柔肠寸断的是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当时词人徙知密州。屡遭贬谪,政治生涯潦倒落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十年来,生死殊途。伊人长逝,无复得见,而自己仕途坎坷,辗转漂泊,满怀悲愤,无处诉说。词人回顾昔日,看看今朝,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油然生起。生死千里相隔,想念却不能相见,失意之悲,丧妻之痛,满腹辛酸,“更与何人说”?十年来的迁徙奔波和对妻子的日夜思念,使得自己满脸尘灰,头发染霜,多少愁苦的经历,多少辛酸的眼泪,纵然相见,也不会认出我了,还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现实的孤寂惨怛,与妻子的相见无缘,作者只好求诸梦幻了,妻子音容宛在,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悲梦之不是现实,现实之不是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十年辛苦遭逢,却“无处话凄凉”今后年年遥对明月下千里外的孤坟,怎不叫人思之肠断啊!
4.政治失意之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旧时文人的人身理想,幼有壮志的苏轼因作诗讽谏朝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人生道路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抑郁苦闷袭上心头。
在《前赤壁赋》里就夹有这种情绪。“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心中怀想的地方是那么的遥远,仰慕的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这是作者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哀叹,所以,在听客人吹洞箫时,感觉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满耳的悲音,在诉说着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凄凉,便产生了兴亡倏忽的感情。三国英雄曹操曾在这里叱咤风云,“固一世之英雄,而今安在哉?”那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短暂,象朝生暮死的蜉蝣;个人渺小,像沧海中的一粟。一向达观的苏轼何以生此种情感?政治上受排挤使然!屡次遭受打击之后,看不到人生的前途,不得不产生消极、悲观、颓丧的苦闷和悲愤不平心情。
《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实际感受谈人生哲理,反映了政治上不得志的封建知识分子精神苦闷、无可奈何的惆怅和悲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具体生活行踪无定,整个人生也捉摸不定,鸿雁飞无定向,人生苦乐无常,道路坎坷,前途渺茫。政治上的失意,生活的飘泊不定,使作者充满无限的感概。
《侄安节远来夜坐》写尽了苏轼怀才不遇、穷愁潦倒之苦。“南来不觉岁峥嵘,夜拨寒灰听雨声。”岁末严冬,应该是一家人围炉取暖,而诗人谪居黄州,清冷异常,在严寒的夜晚拨弄着寒冷的炉灰,滴滴答答的雨声击打着窗棂。“夜拨寒灰”已见其贬居生活的寒寂凄冷了,那雨声更增其抑郁愁苦,李清照有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嗟予潦倒无归日,令汝蹉跎已半生。”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遭打击、受排挤,一贬再贬,潦倒半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家、回朝,可叹自己空有经世致用之志!
5.宋室衰微之叹
苏轼少怀经国致用之志,出世之后对赵宋王朝的积贫积弱颇感忧心。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表面上是对苏辙诗中提到的长途跋涉的往事而发,实际上是作者借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表现了他对当时北宋王朝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的忧虑。《百步洪二首》(其一)写到:“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岁月流逝,沧桑易变,人生有限。可笑的是人们还纷纷攘攘,争夺权利。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走向衰落的危险局势的忧虑。
6.穷居他乡之愁
苏轼并步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改变理想操守,成为新旧两党之争的牺牲品,贬而再贬,远离亲朋,生活困窘,惟有孤独愁苦相伴。他的“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肠”的“孤客自悲凉”的孤愁在《卜算子》中表现得很突出。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刚刚出狱,被贬黄州,过着“深自闭塞,扁舟草履”的生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描绘了一副萧条、冷落的环境,一个仕途失意之人在这黯淡、凄冷的境况中,孤独愁苦之情何以堪!“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作者犹如失群的孤雁,独来独往,“郡中无一识者”,过着“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的生活。凄凉的境遇,孤寂的心情,使人感到末日的到来。
苏轼虽然深受超然物外、清静无为佛道思想的影响,在政治逆境中采取忘怀得失的达观态度,但他也是一个至性之人,悲伤的情感也自然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我们不能只注意他的清简旷达,而忽略了他复杂的悲情艺术。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