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用心智去捕捉   用情理去谱曲(人教版高一必修)» 正文

用心智去捕捉   用情理去谱曲(人教版高一必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06

概要: 用心智去捕捉,用情理去谱曲(驱心智去铺采摛文,遣情理来体物写志)——话题作文“感动”训练导引杨妙新一、话题材料①2004年,无论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只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或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就有可能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宣传语。②从心来讲,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花园,寂静之中,在心灵的花园里仰望星斗,无声地体会着那种悠然之美,感动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大的波澜跌宕。③感动,指的是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引起同情或者向往。在我们的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情实在太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是什么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是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把你的感动告诉人们,让人们与你一起分享!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经历,书写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说世态。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二、快速审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写作水平,所以本话题的设计力求简明。

用心智去捕捉   用情理去谱曲(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用心智去捕捉,用情理去谱曲
(驱心智去铺采摛文,遣情理来体物写志)
——话题作文“感动”训练导引
杨妙新

一、话题材料
①2004年,无论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只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或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就有可能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宣传语。
②从心来讲,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花园,寂静之中,在心灵的花园里仰望星斗,无声地体会着那种悠然之美,感动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大的波澜跌宕。
③感动,指的是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引起同情或者向往。在我们的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情实在太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是什么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是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把你的感动告诉人们,让人们与你一起分享!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经历,书写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说世态。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快速审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写作水平,所以本话题的设计力求简明。写好这样一篇考场作文,就是要充分运用创新思维以构思立意,借助想象和联想以丰富材料,铺采摛文以再现生活的模样,写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从而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鲜明的思想认识,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和理的启迪。本话题,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从广阔的生活领域中间,从纷繁复杂的世事百象中间,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间,敏锐地去捕捉那典型的材料和闪光的思想,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来。
   话题“感动”,虽然是个抽象的名词,但是可供选择的角度很多,可供选用的素材也很广,审题上不存在误区,其写作的难度在于写什么样的“感动”,如何写出“感动”,写出的“感动”是不是真的能感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白居易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是要形象地、系统地提出诗的四要素,我觉得用它来说明话题作文创作中的一些要素也未尝不可——文章的根本是一个字“情”。网络上有篇文章叫《奶奶的习惯》,大意是说,今年78岁的奶奶本来就疾病缠身,四年前三姑的去世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奶奶就有了三个习惯——四年来必做的事情——①一天里说不到几句话,就喜欢一个人端张凳子坐在门外,一坐大半天,偶尔在膝盖上抚摩,嘴里呢喃着我们听不清楚的话。②喜欢上了去人家吃饭。几乎一有人家办婚丧喜事来请,奶奶都要爸爸用摩托车驮她去。每次的蛋啊,糖啊,还是舍不得吃,揣在兜里带回家。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急匆匆走进房里,不一会儿,隐约的啜泣声传了出来,越来越大,夹杂着模糊的声音:“芳儿啊,娘给你带好吃的来了。可是你去哪儿了呀?”③每次三姑的祭日、生日,或是清明等节日,奶奶总要拿家里最大的那个碗来盛满满一碗饭,每次都用铲子使劲压一压,嘴里念叨着:“这是给芳儿的。这是给芳儿的。”文章感动我们的就是在奶奶近乎老年性痴呆的习惯性动作中所涌动着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慈母之情。当然作者为了写出这份感情,是动了脑筋的,具体体现在作者所做的铺垫和渲染上。首先作者告诉我们几个要素:①奶奶已经78岁,三姑才35岁,三姑是奶奶最小的一个女儿,也是奶奶最疼的。②因为七岁时的连续高烧烧坏了脑子,三姑的智商就永远停留在了七岁左右。奶奶疼她,怕她嫁人后被欺负,就一直留在自己身边照顾着。③才35岁的三姑很突然地走了——一觉睡下,就再不醒来。没有给家里人任何准备。而“奶奶竟然不哭,只是端把椅子坐下,看着默默躺着的三姑。不说话,不动,更不哭。爸爸和叔叔把她扶到床上,一会儿她自己又爬起来,坐回椅子上了。”弄得大家不知怎样劝,“只能由着奶奶静坐了,心里期盼着她能挺过这一关。奶奶傻愣愣地坐,木然地吃饭,伏在椅背上睡觉。直到第二天,送葬的哭声想起,奶奶终于嚎啕大哭起来。爸爸妈妈终于放下心,说‘哭出来就好了!哭出来就好了!不然会憋坏的。’奶奶真的哭了个够,酣畅淋漓,直到昏厥过去。”让读者十分真切地体验奶奶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强烈悲痛。然后“我”回忆三姑的生前行状。作者又是匠心独运,只写了智商只有7岁左右的三姑的一个生活场景:“奶奶有时干活累了,坐在外面晒太阳。已经长成大姑娘的三姑就像孩子样坐到旁边,头搁在奶奶的膝盖上。奶奶抚摩她的头发,眼睛里的怜爱常常让我嫉妒。去人家吃饭,像蛋啊,糖啊这些,奶奶总揣在兜里带回来,只给三姑吃。平时家里吃饭,三姑的饭奶奶总要亲自盛,用大碗,还要用盛饭的铲子使劲压一压……”这样就使文章所写的三个习惯,有了注脚,同时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善于驱遣感情,在适当处,让“我”这个目睹奶奶对三姑的慈爱的人又去体验奶奶失去爱女的“痛”,并巧妙地发抒议论:“那情形,看得我的眼泪蠢蠢欲动,心里的伤感涌动不息。” 
   通过对网络作品《奶奶的习惯》的简要剖析,我们觉得写好“感动”这个话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在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要有所创新,有自己的个性,尽量避免人云亦云。②传统题材不是不可以写,要特别注意“以情动人”,要写出真感受、真感情。③“情”,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来自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体验。④“情”的传导,必须依赖细节的捕捉和场景的描绘与渲染。⑤记忆中的许多来自于生活的表象(比如细节、场景),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进行必要的改造、加工和创新,使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⑥写好“情”,首先必须巧妙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以十分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同时必须融情于对客观事物准确再现的整个过程中。
具体操作步骤:
(1)分析话题规避误区。“感动”是指你的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引起了同情或者向往。”所以,你必须交代“是什么”让你感动了。如上文提到的《奶奶的习惯》,文章最后是很巧妙地写了一段话的,“现在,距离三姑去世已经四年。四年里,有三件事奶奶从不会忘记去做:坐在门外晒太阳,吃饭带回家糖或蛋,还有清明节拿大碗盛饭,我常常很认真地看奶奶,也每次都很认真地看她做这三件事。我肯定奶奶会将她的习惯保持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三个习惯里饱蘸伟大的母爱,神圣的至爱亲情。我也相信:不管我经历怎样的磨难,变成如何狼狈的模样,总会有我的父母对我不离不弃,默默关心,他们会是我永远的坚实后盾,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动力”。要避免把感动纯粹写成“爱”、“被爱的感觉”、“爱的感受”之类的文章。在我看来,“感动”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感动,“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2)添加信息迅速定位。沿着“是什么”感动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添加“一句话”、“一个抉择”、“花开”、“生命的诞生”、“奉献”等等;沿着“为什么”感动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添加“大爱”“哲理的启迪”“崇高”“悲壮或者壮美”等等。
(3)分析材料验证思考。话题材料阐明的“感动”的范围十分宽泛,我们尽可以去写自己熟悉的,真正感动过自己的,在自己心灵深处久久难忘的事情,尽可以借助联想和想像,借助艺术再现,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感染读者。
(4)深入思考细化认识。比如《奶奶的习惯》之类的文章,让人感动的是母子亲情。文章对此做了这样的思考和安排是十分成功了渲染的亲情,让亲情在悲情这一特殊氛围里熠熠闪光,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谓深入思考细化认识,是说我们定下来写感动我们的是亲情以后,就应该设法使人们读了你的亲情文章也很感动。这样,你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写怎样的亲情?你为什么感动?以什么为背景?以什么来烘托、渲染?需要那些细节和场景?
三、快速立意
 “感动”,既可以写国家大事、伟人壮举,比如,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载人飞行对华夏儿女的情感巨大震撼极其震撼的根本原因,也可以写在国家大事中乃至日常生活中默默做着小事的凡人的事迹,更有甚者,可以写一言一语,一草一木,说明崇高伟大是由许多平凡的人和事情做基石的。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记叙铺陈也好,描写抒情也好,只要抒发的情感真实而强烈,能感染读者,就一定成功。反之,如果去瞎虚构,胡编乱造,像1999年高考“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题有很多考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内容,不可能引起情感共鸣,而只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话题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彰显个性追求创新(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