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课文鉴赏说明一、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88年。当时,虽然我国的市场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行政力量仍然在管制和干预市场;或者是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已经货币化、商品化了,但没有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处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那里,实行的仍然是行政审批的办法。比如说,由于价格改革长时期采取了渐进过渡的办法,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力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所以,二重或多重的价格,一方面扰乱了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一方面则为官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制造了温床。据当时有的学者统计,在1981年至1988年间,上述差价的总规模已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20%至25%的惊人程度。正因为这样,一时间,倒卖“批文”和“额度”成风,“官倒”腐败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上述文字引自吴敬琏《“以权谋私”根源何在?》)二、鉴赏要点1.立意深刻本文篇幅短小,但就是在千余字中引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传达出作者对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像“官倒”这样重大的经济问题,写几十万字
《庄周买水》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文鉴赏说明
一、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88年。当时,虽然我国的市场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行政力量仍然在管制和干预市场;或者是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已经货币化、商品化了,但没有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处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那里,实行的仍然是行政审批的办法。
比如说,由于价格改革长时期采取了渐进过渡的办法,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力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所以,二重或多重的价格,一方面扰乱了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一方面则为官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制造了温床。据当时有的学者统计,在1981年至1988年间,上述差价的总规模已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20%至25%的惊人程度。正因为这样,一时间,倒卖“批文”和“额度”成风,“官倒”腐败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上述文字引自吴敬琏《“以权谋私”根源何在?》)
二、鉴赏要点
1.立意深刻
本文篇幅短小,但就是在千余字中引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传达出作者对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像“官倒”这样重大的经济问题,写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专著加以阐述,也未必说得透彻;作者却以千余字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深刻而敏锐的思考,实属不易。
抨击“官倒”的文章不少,但一般都停留在罗列“官倒”种种现象和表现对“官倒”现象的极大义愤层次上。本文则不同,不仅讽刺了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而且深入表现了老百姓的艰难、忧虑以及他们对社会风气好转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因此,老杂文家严秀说:“愤怒揭发‘官倒’和买空卖空的投机发财行为的文章,何止千万篇,但刘征的一篇《庄周买水》何其优秀特出!”
2.构思精巧
杂文的构思往往不拘一格,与众不同,给读者以新鲜感。
本文运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活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从“濠梁观鱼”和“涸辙之鲋”里生发新意,赋予其时代的内容。熔荒诞、正经于一炉,化历史、现实为一体。一是以“古事为据,与古事若即若离”,类似于郭沫若在新编历史剧时采用的“失是求似”法;二是追求荒诞的艺术效果,做到离其形而传其神,使本文到达深层次的思想领域和完美的艺术天地。
3.细节生动
本文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东海办事处通告牌上的苍颉体,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洋腔洋调的女秘书,濠梁吴主任的满面笑容和圆滑应对等,都巧用白描手法,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迥异的性格、不同的特征,使人缥牌渖缂淙耍哂泻芮康南质蹈泻头泶绦浴?/P>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本文的寓意,理解本文结尾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问: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表现老百姓的艰难、忧虑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社会风气好转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
第二问:文章结尾一段深化了主题,使文章主题不止于讽刺不正之风这个大家习见的较浅的层次,而掘进到广大老百姓的艰难、忧虑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甘霖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
二、这道题主要让学生领悟本文的文体特点,它是故事新编式的杂文。
第一问:“涸辙之鲋”的原意,主要是讽刺某些人好以大话、空话掩盖其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
第二问:在本文中,这条小鱼似乎是比拟那些艰难、忧虑和抱着期望的老百姓。这个细节为本文增添趣味和传奇色彩。
三、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
第一问:这样修改不好。
第二问:保留原文结尾,好处有三个:第一,本文是故事新编,与古事若即若离,才能妙趣横生。涸辙之鲋的故事如果删掉了,不免使人感到兴味大减。第二,这种样式的杂文追求荒诞,今事古事掺杂,鬼神禽兽登台,才能趣味横生,令人倾倒。本文中最荒诞的,要算涸辙之鲋了,如果删掉它,会大大削弱传奇色彩。第三,它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删掉它,主题就只能止于一般化的讽刺不正之风这个较浅的层次。因此,删不得。
●教学建议
一、学习本文,要适当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8年8月,当时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力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本文讽刺的,正是这种现象。后来,由于商品市场逐渐放开,也由于“双轨价格”差价有所缩小,通过审批权力干预赚取差价牟利的基础被削弱,倒卖“批件”的做法才有所收敛。
二、学习本文,要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杂文是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各家各户往往各有特点。本文就属于荒诞古怪有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古人今事掺杂,鬼神禽兽登场,妙趣横生,令人倾倒。要结合文体特点理解本文内容,鉴赏本文形式。
三、本文主要活用了《庄子》中的故事和典故,一是《秋水》篇,特别是其中濠梁观鱼的故事;一是《外物》篇中涸辙之鲋的故事,此外还有海若、河伯等。对这些内容,要有所了解,这样便于把握本文。
●有关资料
一、刘征的杂文(姚春树袁勇麟)
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6月生,北京市人。他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时,先是学习美术和古典诗歌,后来学习写新诗。1946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北大的“新诗社”,在壁报和进步刊物《诗号角》上发表过一些诗。1949年初,刘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因病退役。建国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和编辑工作,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长期以来,刘征主要从事寓言诗和讽刺诗的写作,诗人杨金亭说:“打开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史,60年新诗史,以寓言诗名家,以寓言诗名世的,刘征是第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60年代,刘征的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和《老虎贴告示》。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诗和讽刺诗,其中《春风燕语》获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他的其他寓言讽刺诗集还有《海燕戒》《花神和女神》《鸮鸣集》《刘征寓言诗》等。
刘征自称是杂文界的新兵,从新时期才开始写作杂文。他说:“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感到要呼喊几声,一下子破了‘不留一字在人间’的文戒,舞文弄墨起来,那不祥的讽刺诗又在我的笔下复活了。这一来竟如寒泉破冰而泻,不能自已。我爱以寓言的形式写讽刺诗,这种诗体,写起来难免两个仙鹤打架──绕脖子,不便直抒胸臆,有些话要说得痛快些,就用杂文。”〔语见刘征《清水白石集•后记》(文心出版社1990年版)〕如发表于《人民文学》1979年第8期的《“帮”式上纲法》,这篇杂文的意思在作者心中酝酿已久,感到如鲠在喉,非吐不快,但用诗写受拘束,于是就写成了“诗话”体杂文。由于“讽刺诗和杂文是相通的”,因此,刘征写起杂文来得心应手,而且越写越多,欲罢不能。他的杂文集有《当代杂文选粹•刘征之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清水白石集》(文心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和《画虎居笑谈》(文心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刘征创作杂文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善于推陈出新,独具风格。他的《“帮”式上纲法》在众多揭露林彪、“四人帮”一伙制造“文字狱”的杂文中,匠心别具,不同一般。作者将建国后极“左”路线制造“文字狱”的卑鄙手法概括为“披金拣沙法”“无中生有法”“古今焊接法”“抽象取义法”“漫天类比法”“去真存伪法”“斩头去尾法”“黑白颠倒法”“火箭拔高法”等,用一种幽默的笔调表达含泪的笑。如“无中生有法”:
施行此法,诀窍是在“无”字上狠下功夫。你说“要浇香花”,但你没说“要锄毒草”;你没说“要锄毒草”,你就是鼓励放毒草,就是主张让毒草自由泛滥。你说“人必须吃饭”,但你没说“人必须革命”;你不说“人必须革命”,你就是放弃革命,背叛革命,你就是主张地主资本家卷土重来,你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反革命。你的丑恶嘴脸,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又如“抽象取义法”:
施行此法,妙在抽筋拔骨,从有血有肉的躯体中抽出并不存在的幽灵来。在春天刮起扬沙折木的老黄风的时候,你骂一声:“妈的,这春天!”于是舍去讲话时的具体条件,把这句话“抽象”出来,你就是诅咒一切春天,你就是妄想焚花斫柳、烹莺煮燕,让严寒回潮。你的险恶用心,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
刘征在这里揭露的林彪、江青一伙罗织罪状的上纲法,就是鲁迅当年批判过的“阴鸷反噬之术,强词夺理的诡辩”。这些言论现在看起来觉得荒诞可笑,然而细加琢磨便会发现这都是荒唐岁月里曾经发生过的十分平常的事,“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语见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刘征的不少杂文都运用“特别一提”的方法,收到了生动传神、寓庄于谐的效果。在《“砸”和“拜”》中,作者描绘如今有些人面对佛像“在沉哑的罄声中,在缭绕的香烟里,一个个跪倒埃尘,撅着屁股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而他们中颇有不少人却恰恰是曾经把佛像当成“牛鬼蛇神”,高喊“火烧”“油煎”等最最“革命”的口号并从而“砸烂狗头”者。又如《○○○○○……》一文,标题就十分醒目独特,作者批评官僚主义者以画圈为能事,故意讽刺他们笔下的一连串圈儿“画得珠圆玉润,如龙眼,如葡萄,如出蚌之珍珠,如中秋之满月”。这些人只画圈儿不办事,在他们的圈儿下,“小事化大,大事恶化,事无大小,一律拖垮”。作者希望“敲锣打鼓,恭送这些可恶的圆圈风驰电掣般地飞出宇宙,永不再来”。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