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 正文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82

概要:其三:表达技巧“以景传情”(情与景关系)为考核重点。从04/05年的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来看,主要有以下技巧:细节描写(《秋思》)、动静结合(《木兰花》)、虚实结合(《夜游宫》)、象征手法(《红梅》《登崖州城作》)、拟人手法(《暮热游荷池上》)、对仗/对偶(《赤壁》《春行即兴》)、用典(《赤壁》)、记叙/描写/抒情(《赤壁》《听蜀僧弹琴》)、景与情关系(《东溪》《征人怨》)、顶真(《汉宫秋》)、夸张和比喻(《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通感(《听邻家吹笙》)、联想与想象(《听邻家吹笙》《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心理描写(《江阴浮远堂》)、衬托(《从军行七首(其二)》)、语言风格(《邯郸冬至夜思家》)、流派(《征人怨》边塞诗)。结论:以“情与景”关系的考核为核心,关注渐次扩大到的其它知识点,表达技巧的考核有知识点泛化的趋势。常考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三)诗歌鉴赏设题的三大趋势其一:设问具体化渐次替代设问的泛化,成为主流题型(大而无当的设问愈来愈少)。所谓设问泛化是指设问的角度太大,或者没有角度,设问的语意指向不明,也就是考

用“意象”破解诗歌之情的技巧,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其三:表达技巧“以景传情”(情与景关系)为考核重点。从04/05年的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来看,主要有以下技巧:细节描写(《秋思》)、动静结合(《木兰花》)、虚实结合(《夜游宫》)、象征手法(《红梅》《登崖州城作》)、拟人手法(《暮热游荷池上》)、对仗/对偶(《赤壁》《春行即兴》)、用典(《赤壁》)、记叙/描写/抒情(《赤壁》《听蜀僧弹琴》)、景与情关系(《东溪》《征人怨》)、顶真(《汉宫秋》)、夸张和比喻(《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通感(《听邻家吹笙》)、联想与想象(《听邻家吹笙》《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心理描写(《江阴浮远堂》)、衬托(《从军行七首(其二)》)、语言风格(《邯郸冬至夜思家》)、流派(《征人怨》边塞诗)。结论:以“情与景”关系的考核为核心,关注渐次扩大到的其它知识点,表达技巧的考核有知识点泛化的趋势。常考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三)诗歌鉴赏设题的三大趋势
其一:设问具体化渐次替代设问的泛化,成为主流题型(大而无当的设问愈来愈少)。所谓设问泛化是指设问的角度太大,或者没有角度,设问的语意指向不明,也就是考生不知道是考内容语言还是考技巧。所谓设题的具体化是指设题角度明确,语意指向较具体,或考内容语言或考技巧。04/05年29套试卷(北京辽宁少除外)共有53道题,其中设题泛化、大而无当的只有一题(05江西《绝句》“钱钟书称此词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也就是说设题具体的有52道试题。结论:诗歌鉴赏题从早先的泛化设题渐次向具体化设题发展,而且泛化设题有最终淡出的趋势。设题的具体化还可以体现在题目和分值上,从原先的1题6分渐次向两题6分和三题8分发展。
其二:定向设问与半开放设问相统一。“定向设问”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设题所考核的对象(内容语言技巧)很明确;二是设题时已经预设了答案和解题思路。如05年重庆《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此题在设问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和解题思路(不矛盾,抒写的是“边愁”,以“琵琶起舞换新声”来衬托“边愁”)。04/05年29套试题(北京辽宁少除外)53道试题中,有23个这样的题目。所谓半开放设问是在定向设问基础上允许考生存在不同观点,典型的题型是“你认为两种写法或观点哪个更好?请作简要分析。”不管同意不同意,其实答案和解题思路也已经预设在提问中了。如04年广东《江汉》“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象这样的题目两年共7个,加上定向设问的23个题目,共有30道题。结论:定向设问与半开放相统一的题型已经成为主打题型,原因是这类题目具有答案和思路的预设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便于考核,也更便于阅卷。
其三:设题重在考查诗歌文意和技巧的具体理解,淡化对专门术语的考核(专门术语也是不得已而在设问中出现)。04/05年出现的专业术语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拟人、对仗、对偶、用典、记叙、抒情、情景交融、顶真、夸张、比喻、通感、联想与想象、心理描写、衬托、边塞诗等等。诗歌鉴赏题目重在考核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技巧的理解和感悟,而淡化对诗歌鉴赏术语的考核,即便出现专门术语,也大多出现在提问中,很少作为答案的,就是作为答案的专业术语,也是常见的技巧。05全国三《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结论:高考诗歌鉴赏题尽可能避免专业术语的考核。
(二)原题回放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情,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A、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B、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2005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回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情,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思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1) 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研究我校学情,探索教学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