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正文

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799

概要:第四,伴随着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恰恰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力量,而障碍的突破又进而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提高。二、注入活力:过程第一观念的建构特征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念,强调的是“建构”的过程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没有阅读的过程就没有阅读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漠视结果,但我们所关注的阅读的结果,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阅读过程的基础上的结果,而不是由阅读主体之外的“权威”给予的或灌输的结果。我们关注的结果,是一种发展性结果,一种为指向学习主体的未来和发展的更大意义上的结果。我们过去太注重那种功利性的具体结果,使得阅读教学的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阅读课堂的潜性反抗升级为显性拒绝,实际上导致了阅读教学目的的最终落空。作为与“结果第一”的观念对立物的过程第一的观念,正是以其鲜明的“建构自己的阅读意义”的特征,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使“阅读成为乐趣”成为必然,使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成为必然,使素质教育理想的最终实现成为必然。具体来说,在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的直接统照下,我们的课堂具备了以下的特点:(一)开放性。相对于“结果第一”的教学观念,“过程第一”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开放

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四,伴随着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恰恰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力量,而障碍的突破又进而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注入活力:过程第一观念的建构特征
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念,强调的是“建构”的过程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没有阅读的过程就没有阅读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漠视结果,但我们所关注的阅读的结果,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阅读过程的基础上的结果,而不是由阅读主体之外的“权威”给予的或灌输的结果。我们关注的结果,是一种发展性结果,一种为指向学习主体的未来和发展的更大意义上的结果。我们过去太注重那种功利性的具体结果,使得阅读教学的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阅读课堂的潜性反抗升级为显性拒绝,实际上导致了阅读教学目的的最终落空。
作为与“结果第一”的观念对立物的过程第一的观念,正是以其鲜明的“建构自己的阅读意义”的特征,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使“阅读成为乐趣”成为必然,使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成为必然,使素质教育理想的最终实现成为必然。
具体来说,在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的直接统照下,我们的课堂具备了以下的特点:
(一)开放性。相对于“结果第一”的教学观念,“过程第一”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来源于对过于注重结果而产生的机械性、封闭性的彻底抛弃。“封闭系统完全与环境分离,独立于环境。它们是静态的,可预测的,而且最终趋于平衡、静止、非活动性状态。一个开放系统则可定义为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输入与输出能量,增大或分解其组成成分的系统。”[8]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当学习者的行为偏离了预定目标时,则被认作“错误”,而“错误”必须被排除或修正。但作为一个有活力的个体或群体,其进步的动因不是平衡,而恰恰是不平衡。在皮亚杰看来,没有不平衡,就不可能有不断增长的重建平衡。为此,“ISD(教学系统设计——笔者注)模式中反馈的作用不是为达到预定目标而维持平衡和控制信息,而是为了触发内在的变革。”[9]因此,我们认为,有生命力的教学必须是开放的,而开放的教学行为必然是注重个体的阅读过程的。这一点,在我们的“阅读现状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课例。课题是初中自读课文《我的老师》。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10]
师: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是在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她让海伦走出来,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生:我认为最关键是她的循循善诱。他不厌其烦地教海伦认识理解“爱”。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的,我也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莎利文老师的爱心。
(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心”字,把整个板书都包含在这个“心”中)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老师先示范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生: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生: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生: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生: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这里,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各不相同,但开放的结果是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认同,是学生对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热烈反应,它显得丰富、充实,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二)互动性。
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学习主体在对文本的初始阅读的基础上,若干个独特的阅读结果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甚至是阅读主体与权威解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对比提高。这一点,正是对单向输入、盲从权威的传统的“结果第一”观念的彻底反动,它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解读空间,也极大地唤醒了强烈的阅读动机。
多向互动,并不是我们的发明,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交流、讨论对阅读学习的重要作用,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价值,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也重视交流提高的意义,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其实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教学观念。
例如,在本文前述的《竹林深处人家》的教学实录中,问题来自学生的阅读,问题的解决是在老师引导和组织下由其他同学共同思考(甚至是共同困惑)达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气氛融洽的交流互动中,兴趣和阅历得到激发,思考和认识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又如,我们在处理高中新教材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课时,根据多向互动的原则,设计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从现代社会来看,你怎么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经过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十分精彩:
生:在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庄子的“无名”、“无功”、“无己”的思想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他看穿了社会对人的心灵的伤害,他勇敢地守住了那轮明净而又孤独的月亮,所以我认为,庄子不仅是智慧的,更是勇敢的。
生:我认为,庄子从根本上说是怯懦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面对社会生活的激烈变革,面对不断没落的“周礼”,庄子无法适应,于是他只能做一只偶尔伸出头来看看世界的乌龟“曳尾于涂”,没有勇气接受楚王的聘请,去做一个社会变革大潮的弄潮儿。
生: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有人认为像庄子这样,就达到了最高的天地境界,我认为有些牵强。尽管他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做逍遥游,但如果缺乏对自己身处的社会、世界的责任感,他又如何称得上是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了呢?顶多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退缩,发一声长长的叹息罢了。
生:我觉得庄子的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对社会的血腥和丑陋,他很无奈;但是能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能在称王称霸的时代浪潮中保持一份超然,一份洁净的天地,这又确实是极为独特,极有影响的。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不是也很认真的写下了著名的《游赤壁赋》吗?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庄子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排解纷扰的良方。
……
这些评价,虽然在表述中显得有些幼稚,因为学生毕竟不是专家,没有对庄子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这种在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中,他们学会的决不是从老师那儿抄来的答案,而是独立搜集材料、处理信息、思考问题和交流取舍、探讨求真的方法和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活跃的课堂,就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真正的有意义的阅读教学,必须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情绪激动起来,使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而这一切,都必须源于过程第一的教学理念的保障。有了这个保障,我们和学生就能摆正自己作为平等的阅读主体的位置,在相互的交流中,甚至是在与作者、专家的无声交流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断地在对文本信息的同化与顺化的过程中获得阅读意义的建构。
(三)兼容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念,具备了可贵的兼容性,从而改正了“结果第一”观念下教学行为的偏执狭隘的缺点,使得阅读过程呈现出一种“多元”“有界”并存互补的理想状态,使得阅读教学的结果呈现出普遍意义上的可发展性和人文性。
兼容性特点的出现,可以用“多元有界”的理论很好地来说明。多元有界,是借用混沌学理论来说明阅读教学特征的一个恰当而又浅显的概念。就个体的文本阅读而言,众多阅读主体的各具特色的感悟、理解与判断构成了一个混沌系,虽然复杂却是简单,看似混乱却有秩序,多元解读却有界限。这一点,美国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引用混沌的普遍标志图(称“鹰眼”或“蝶翅”)来解释,并把阅读中的这种现象概括为“不确定而有界限”:
“第一,所描述的混沌不是混乱的随机的分散。事实上远非如此:其中的模式是非常有序的只是较为复杂。混沌指的就是这种复杂的秩序化。要完全精确地预测轨道上的下一点将在哪里是不可能的(不存在两种完全重复的轨道),但点也不会飞出图表的界限。第二,轨道具有‘界限’又具有中心‘吸引’地带。对此无法予以精确的界定,但当轨道要飞出中心地区时,它们会被吸引回来……”[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高考拼音、字形复习的要求和应对策略
《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相关文章
  1. 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2. 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过程第一的阅读教学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