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鄂教版语文教材详介» 正文

鄂教版语文教材详介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02

概要: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简化写作过程,只求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鄂教版语文教材高度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在“想一想”部分,引导学生对己有的经验进行回顾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明确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这两个重大问题。在“试一试”这个部分,则针对学生将思维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处理意见,供学生参考。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心事”,编者有如下指导:(见教材76页“想一想”“试一试”部分)每一次写作训练,都有这样非常适用的指导意见,在这种细致周到的指导启发下,学生终究会自信地去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教材采用话题呈现方式,打破了过去以知识系列建构单元的形式,同时注意到了写作能力的落实,七一一九年级教科书根据课标要求,列举了36个能力点,每次作文在全面指导学生的同时,特别要求侧重落实某一能力点的训练。例如写“心事”,在导语中特别提示“在描述心事时,要清楚地交代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组织材料的线索”。这就是为了落实写作能力序列一览表中提出的的“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在指导中,渗透这一能力点,例如:“是什么时

鄂教版语文教材详介,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简化写作过程,只求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鄂教版语文教材高度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在“想一想”部分,引导学生对己有的经验进行回顾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明确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这两个重大问题。在“试一试”这个部分,则针对学生将思维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处理意见,供学生参考。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心事”,编者有如下指导:(见教材76页“想一想”“试一试”部分)

每一次写作训练,都有这样非常适用的指导意见,在这种细致周到的指导启发下,学生终究会自信地去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采用话题呈现方式,打破了过去以知识系列建构单元的形式,同时注意到了写作能力的落实,七一一九年级教科书根据课标要求,列举了36个能力点,每次作文在全面指导学生的同时,特别要求侧重落实某一能力点的训练。例如写“心事”,在导语中特别提示“在描述心事时,要清楚地交代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组织材料的线索”。这就是为了落实写作能力序列一览表中提出的的“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在指导中,渗透这一能力点,例如:“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思的?是什么原因引发这个心思的?当时在哪里?不
哪些人?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你准备用什么作线索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把心情变化的过程详细描写出来。用一种感情,或一句话,或时间变化,或一个物件……将心情变化的内容连起来。”训练有意,指导无痕。这是鄂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毫无疑问,教师在评价某次作文时,能力训练点的落实,是一个重点。

3、重视生活体验,张扬写作个性

传统作文教材,以知识系统定位,不少教师指导写作把灌输写作知识作为主要手段,较少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忽视学生的个性,这就必然忽略学生特有的思维
方式,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写作居高临下,训练长期沿用的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方法。教师布置作文不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按照个人主观意愿
作指导,常常将内容和表达割裂开来,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自我的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体验,最终教师的个性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作文成了条例预定条件框框的“公
文”。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有思想的作文就要张扬个性,丢掉“我们”,强化自我,有“我”才有个性,一个有思想的“我”血肉丰满地站起来。作文训练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取什么样的主题,认可什么样的评价,让学生主宰自我。一旦有了思想,有了自我,有了个性,这就有了真正的作文。

4、构建对话平台,倡导自主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学生,这种需要会更加强
烈。作文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最好的作文教学方法就是对话。

长期以来,教科书的叙述语言俨然法律条文,具有绝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面对教科书,学生总是诚惶诚恐。鄂教版作文教材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为学生构建对话平台,将学生作为平
等交流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心理需求。编者采用的叙述语言全部是第二人称“你”,在向学生提出某种学习要求时,用“请”“你可以”“还可以”“试一试”等语词,
自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亲切感。不仅如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时,很少出现抽象概念和专门术语,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样的语言形式不仅使学生获得
人格的自尊,更使学生体验到民主的可亲可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民主化的语言必将有效地增强教材的教学功能。同时编者也试图为师生作文教学对话作为一个示范。

我们常常把写作看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写作又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行为,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写作训练,不是一种创作,这种训练为的是提
高我们的能力。个体写作不困难,可以通过集体行为来解决。在集体活动中思维得到碰撞,师生、生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正是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意义所
在。鄂教版作文教材为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作了大胆尝试。在作文指导中,编者经常提醒学生在自主的同时可以寻求合作。例如:“你可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把自己写的作文给他们看
一看,请他们说说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还有问题。”“一时觉得为难,可以问问老师,问顺同学,请他们出一个注意。”这样一些提示语大量出现在作文指导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同时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一种示范性建议。这应该是鄂教版作文教材编写的一种新的尝试。

总的说来,鄂教版写作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活动、开发的写作学习平台。但任何教材都只是一个有限的载体,“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使用这套教材,不断开发它的教
学功能,则是摆在广大老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四、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要求,编写了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共设计了次活动,七、八年级每册书4次,九年级每册书3次,依据由浅入深、由简
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编排。每次“综合性学习”都有一个情境话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强化了学习与探究的价值。

(一)鄂教版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构成及具体安排

1、鄂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构成。

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多种方式。
①三个层面
乐于参与(态度);组织活动(行为及过程);交流与展示(成果)。
②多种方式
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如办刊、办报、演出、辩论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信息资料,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分析、整合信息,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七――九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安排。

七年级和八年级各册书安排4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九年级各册书安排3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具体安排如下:

七年级上册:“童年的游戏”、“中秋佳话”、“走进奥运”和“科技发明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有趣的汉字”、“春游计划”、“我心中的英雄”和“邮票上的学问”。
八年级上册:“名著推荐”、“流行歌曲的歌词”、“成语探究”和“我们的小报”。
八年级下册:“我的作品”、“唐宋诗词中的……”“家乡的老照片”和“对联研究”。
九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为了家乡的发展”和“走上舞台”。
九年级下册:“中国的老玩意”、“我的发现和创造”和“走近鲁迅”。

(二)鄂教版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话题呈现,贴近生活
鄂教版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与本套教科书以话题结构单元的编写体例一致,以一个话题为凭借,展示学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乐于探究的愿望,如“童年的游戏”“走进奥运” “流行歌曲的歌词”“走上舞台”等,有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如“科技发明的影响”“家乡的老照片”“为了家乡的发展”和“珍爱生命等;有些话题还将学生的目光向经典,以加强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积淀,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走近鲁迅”“名著推荐”“唐宋诗词的……”“成语探究”和“对联研究”等。

2、突出“语文”,兼顾各科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姓“语”,突出语文的特点;其二,
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或教学。鄂教版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从话题的设计、方法的提示、活动的要求到评价的标准都凸现了这一特点。如“成语探究”“对联
研究”“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国的老玩意”“走近鲁迅”等内容的设计都能遵循语文教学的宗旨,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注与语文有关的研究话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
识去思考、探究这些话题,分析和解决相美的问题,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濡染文化气质,提升文化素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趣,纯真童心的具体表现——谈《幼时记趣》中的“物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