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在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课题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任课教师能够发现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新入学的小学生盼望能上学,开学第一天总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到学校来。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厌学的情绪就产生并开始蔓延了。到了小学高年级,厌学就成了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初中和高中生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面对不爱学习、不肯学习的孩子,任课教师很无奈。常常听到有的任课教师说:“我能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我没法让不学的学生学会。”于是,学生厌学的问题已经是客观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大课题了。这个课题可以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考试形式、升学制度等;学校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等等。这是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和方方面面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任课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这是教师遇到的众多问题中一个有研究意义的课题。几位教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师希望通过教科研活动,找到克服孩子对本学科厌学的途径。他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对学生进行智商的测定和统计
杨凌高新中学教学研究条例,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2、在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课题
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任课教师能够发现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如新入学的小学生盼望能上学,开学第一天总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到学校来。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厌学的情绪就产生并开始蔓延了。到了小学高年级,厌学就成了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初中和高中生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面对不爱学习、不肯学习的孩子,任课教师很无奈。常常听到有的任课教师说:“我能让学不会的学生学会,我没法让不学的学生学会。”于是,学生厌学的问题已经是客观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大课题了。
这个课题可以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考试形式、升学制度等;学校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等等。这是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和方方面面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任课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这是教师遇到的众多问题中一个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几位教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师希望通过教科研活动,找到克服孩子对本学科厌学的途径。他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对学生进行智商的测定和统计。通过对学生智商的测定和统计,发现智商高的孩子未必成绩高,智商中等的孩子学习成绩比前者不差,有的还明显超过前者。这个结果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智商的高低不是成正比的关系,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于是,他们以“如何应用兴趣、情感、意志结合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研究课题,力图解决学生对本学科厌学的问题。
通过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他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撰写了论文。他们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教师。对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产生对科学积极学习的情感,从而将兴趣引向热情的学习与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积极的意志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研究,应用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结合发展的原则,改进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实验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主动权。教师不要总是强调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有不尽人意之处,不要等待教材、评价方式、教学管理等改得好了,才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又如,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初三学生上议论文复习课时,发现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议论文很难,枯燥无味。怎样能让议论文复习课成为学生喜欢学、教师乐于教的课呢?这位老师以此为课题,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了实验,并以“善教与乐学”为题撰写了论文。
教师对这节课作了精心设计,使每一处的问题都从易到难,有梯度,力争班内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从中获得教育,得到提高,达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为此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推翻以往使用的老办法、死套路,最后确定:以议论文文体知识点为龙头,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能力迁移,指导阅读,从中总结规律,归纳方法,采用师生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练一练的方法,复习了议论文。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老师采用提问回答式、启发讨论式、思考质疑、集体合作式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认真设计导入语、精选典型段落到筛选每一处问题、设计每一处讨论,都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又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例如,从最容易的问题问起,如议论文的三要素,什么是论点、论据,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常见论证方法、方式,议论文的结构,到分辨论据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着一个个问题,积极思考,纷纷发言,都活动起来,不但掌握了知识,达到和复习目的,而且从中获得了心理上的体验,心灵得到和谐的发展,实现了学生“乐学”。
3、从成功经验中找出自己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教育改革方面,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可以在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如,北京市推广的马芯兰小学数学教改经验、小学语文“注意文字、提前读写”的经验、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愉快教育实验等。老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都能给一线教师以启示。教师通过学习这些成功经验,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课题,从而探索解决自己问题的途径。当然,也可以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经验。
例如,借鉴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某中学生物教研组将科学教育改革的两大基石——主体性观点和实践活动的观点引入到生物学科教育改革中。他们通过学习、讨论和实践,认识到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性观点。
教师既然承认学生在本质上是一个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那么在教学中体现主体性观点,就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主演的位置转到助、导的位置上来,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在学科学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有效的教与学。
教师的导引作用体现于创造和谐的情境,设计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的教学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学生可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还应树立实践活动的观点,老师应明确知识不仅包括生物学的结论,还包括获得该结论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生物学知识,还要帮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活动的观点,就要让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就要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
生物学教学不仅包括知识的体系,还包括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入手学习生物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对生理生态事实产生兴趣,也适合于教师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由事实入手,才能认识并理解原理、概念的内涵。
该组教师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设计了本组的行动研究法实验方案。
由于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成果和科学过程,以往他们教学的重点是传授生物学“成果”,即结论,现在则要重过程、重方法。新的知识观促使他们在教的过程中常常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结论由来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思维、行为充分活动起来。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是由教师讲给学生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全过程后,通过学生参加活动由学生归纳出来的。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他们尽量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先“做”,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先教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再教学生显微制片技术,让学生自己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番茄果肉装片及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看到视野中的细胞并得知其放大倍数后,再学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并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对比,经过讨论,使学生获得有关细胞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设计,不再是“讲”科学、“读”科学、“背”科学,而是“做”科学,学生得到的这些结论是在他们动手“做”之后才得出的。学生不仅知道结论,还知道获得结论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在“做”的过程中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负担,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又如,在学习有关心脏的知识时,老师将实验材料改为鸡心,由于鸡心价廉,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为了解决血流方向为什么是一定的这一教学难点,老师不是讲给学生这个原理,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请学生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于是学生提出了灌流与解剖两个方法,经过讨论后进行操作,学生用注射器进行灌流,亲手解剖并亲眼看到心脏瓣膜,再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了准确的结论。
学生在“做”科学中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体会与理解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们将生物学教学从教室挪到了实验室、校园和野外,让学生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活动。
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转变,创立了生物教学新的模式。
4、从高考命题中寻找课题。
5、从高考成绩的提升角度确定课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