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根据这一记忆规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应侧重文化经典和诗词名篇的背诵。初中语文在继续强调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入文化史的总体简介,参入理解性的内容;高中阶段,可以不那么强调背诵,只要反复巩固小学初中所记的内容就可以了,但这三年要让学生有机会阅读大量名人传记和文化散文,好的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文化经典的奥义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方能有所悟,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参究,但这参究的基础必须在小学中学阶段完成。不要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教育,也不要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迟到大学去进行。文化的教育应是全民的教育,基础的工程。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读诵经典,将受益于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纯正、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穷本探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治的智慧,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的事业。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立命的不易准则。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台湾东南亚乃至欧美华人圈,在王财贵教授、南怀瑾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下,兴起了
我教语文:遭遇尴尬、痴人说梦、大肚子工程、自我定位,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根据这一记忆规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应侧重文化经典和诗词名篇的背诵。初中语文在继续强调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入文化史的总体简介,参入理解性的内容;高中阶段,可以不那么强调背诵,只要反复巩固小学初中所记的内容就可以了,但这三年要让学生有机会阅读大量名人传记和文化散文,好的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文化经典的奥义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方能有所悟,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参究,但这参究的基础必须在小学中学阶段完成。不要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教育,也不要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迟到大学去进行。文化的教育应是全民的教育,基础的工程。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读诵经典,将受益于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纯正、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穷本探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治的智慧,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的事业。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立命的不易准则。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台湾东南亚乃至欧美华人圈,在王财贵教授、南怀瑾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下,兴起了儿童读诵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潮。我们如果仍不改变目下的语文教学,必将追悔莫及!若能彻底扭转目下教材编写东拼西凑、零打碎敲的做法,完全改变现在语文高考琐碎无聊、玩弄文字的命题,人文教育指日可兴矣。
语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材问题解决了,考试的方向清楚了,命题的形式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高考的语文就应该检测文化经典的记忆、诗词名篇的背诵,所占分值不应该是现在那不痛不痒的四分五分,而应该是二十分三十分甚至更多,让那些不读不背的学生直感心痛!所默写的形式也不应只是上句接下句,下句对上句,片言只语的东西终究意义寥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默写完整的《诸葛亮诫子篇》或《论语》中的某一章?文言文的阅读应该加大比分,五千年的文明基本上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躺在图书馆。一个没有文言阅读能力的人怎么可能走进传统文化的宝库,又怎么能担当起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有了深厚的文言功底,再读现代文简直就不费吹灰之力。至于作文就应该反映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作文,没有文化底蕴的作文,没有生命体验和宽大胸襟的作文,到时得分就会很惨。高考如果是那样来命题,那么我相信小学初中的校园,就会到处书声朗朗背“论语”;而高中的语文课堂就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引经据典谈孔子说庄子,纵论历史人生、天道自然。我也相信初中高中、高一高三的语文试卷将不再是一个层次、一副模样;更不可能出现中文系的博士生考不过高三毕业生的咄咄怪事;语文学科的拉分也决不亚于数理化学科。教有所依,学有所本,考有所据,循序推进,我们的学生通过寒窗十二年的苦读,必然是“腹中有书气自华,不会作文也很难”,对于人格心理的塑造、伦理价值的确立,更是功莫大焉。
反观现状,静而思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做题应考”,其特色与价值又在哪里呢?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后,头脑里又留下多少语文的痕迹呢?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伍海舟同学给我的一封信:“……先生教了我三年,培养了我三年,虽然我还不是材,而且我自觉将来也不会成为材的,不能为先生争光。但是于先生来说总算是培养过了,尽了责了。先生传给我的,大部分在2000年7月7日上午11时半止就还给了先生。还有一部分我还留着,但就目前高校僵尸般的教学与为了文凭而浮夸的学习形势来看,先生所传给我的这一部分东西,恐怕将要陪伴我的一生,直至几十年后带进火葬场。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是由极普通的三句话组成的。第一句话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第二句是‘我了解一点气功’,第三句话是‘我去过新疆’。这第一句是先生的筋骨,这第二句是先生的气血,这第三句是先生的皮毛。先生的肉体就是由这三句话拼合而成的……”这里不惜篇幅引入伍海舟的来信,无意炫夸自己对这位同学的影响,只是想通过毕业之后学生的书信来反思高中三年的教育到底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些什么,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伍海舟同学对我们的应试教育是彻底否定的。所学的知识在2000年7月7日上午11半就还给了本人。象我这样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他居然还写信以示感激。我的心里真不知道是该自豪呢,还是该羞愧……
我们再也不能只将眼光盯住可怜的几个分数而漠视学生鲜活的思想与才情了,我们再也不能害人害己地盲目练习而置传统文化于不顾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什么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就是最好的答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才算得上真人?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就是最好的答案:做一个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怎样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维摩诘”南怀瑾先生的呼吁就是最好的答案:“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有比失去传统之根、文化之本更可怕的事情么?!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作为记忆黄金期的儿童时代错过了,作为记忆白银期的青少年时代又错过了,直到记忆的烂铜烂铁期才去读经背诗,岂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第三部分:大肚子工程
—— 经典诗文读背实验设计
寺庙新成,佛像开光前有一道仪规,即将一些佛教经典放入佛菩萨的肚子里,佛门谓之“装藏”。据说只有经过“装藏”仪式的佛像,才有感应。此举是以相表义,大有深意,旨在告诉世人:诸佛菩萨都是先深入经藏,唯慧是务,才获得了如海的大智慧。众人也应该熟读经典,明白事理,才能获得解脱。其实作文之道也是如此,只有熟读圣贤文章,胸藏万卷经纶,才能广证博引,下笔如有神助。针对学生“肚中无物,下笔艰涩”的惨状和人文素养极度匮乏的现状,我一直对以后的语文到底该怎么个上法有所玄想。最近看了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材料,平时又多看了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文集,对两位师尊谆谆告诫的“要从小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深以为然,心中油然生起“弘扬传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于是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殚精竭虑草就了下面的读背诗文实验方案,并美其名曰“大肚子工程”,即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读背,让百余弟子的肚子略有凸显。
一、实验原理
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具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规律。右脑与我们的记忆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左脑与我们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右脑在13岁以前发展最为迅速,其间又可分做三个阶段:0——3岁是右脑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3——6岁是第二个高峰期。这六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80%——90%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这期间我们如果能给孩子优雅的音乐熏陶和不同的语言熏陶,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思议的深远影响。6——13岁是右脑发展的最后阶段。到了13岁左右,右脑发育基本成熟,以后不再有明显发展,记忆力也开始走下坡路,以后只能是一年不如一年。而左脑的发育在13岁以前显得极为缓慢,过了13岁才开始突飞猛进,而且会随着学习的深入、阅历的丰富而一直有所提高,直至老死。由此可见,记忆的黄金期是在上初中以前,记忆的白银期在初高中,记忆的青铜时代是大学四年,走出校门以后,就是记忆的废铜烂铁时代。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让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读背一些文化经典,机会一失,永不再来,必将抱憾终身。
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中有几个极为重要的观念让我感慨良多:(1)教育经济学理论。王教授认为,让学生读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要比读背一般的白话儿歌好,所以只要背下了《三字经》《千字文》,普通儿歌就可以不读;读背《笠翁对韵》和唐诗宋词要比读《三字经》《千字文》好,所以只要能熟背《笠翁对韵》和几百首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就可以不读;读背古文名篇要比读背诗词好,所以只要能熟背几十成百的古文,唐诗宋词就可以不读;读背诸子百家的散文要比读背一般的古文好,所以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一般的古文就可以不读。诸子散文之中,尤其以儒道两家的经典最为重要,所以只要读背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和《老子》《庄子》的文章,其他的文章就可以不读。因为这些圣贤的文章包含了为人处事求学问最为重要的原则,以后几千年的多数文章几乎都是对这些经典的发挥阐扬而已。我们如果能用十二年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读背圣贤经典、吟咏诗词名篇,这是既经济省力、又厥功至伟的语文教学法。语文学科是意思不懂也可以教的,它不同于数理化这类自然科学学科。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养蚕理论。说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王教授认为一个人真正要读的书其实并不多。只要经典读透了,读多了,自然就有学问;有了学问,有了情感和思想的积累,自然就能作文。作文者“辞达而已矣”。作文是不能教的,也是不需要教的。而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从小学到中学就一直在不辞辛苦地做着障碍学生作文的事情。结果是“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比如,我们总是要学生看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交一篇读书心得,结果学生读得辛苦,写得痛苦。这种做法就好像养蚕,让蚕吃一口桑叶就要它马上吐一口丝,蚕便活活地被折磨死了。其实养蚕很容易,蚕农只要每天按时适量地给蚕宝宝喂鲜嫩的上等桑叶就行了,蚕吃了好桑叶,长到一定时候自然就会吐丝。想不吐都不行。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原本也很容易。在学生记忆力旺盛的时候按时适量地让他们读背千古流传的经典文章,学生肚子里有了足够的经典打底,涵咏优游,变化气质,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就能表情达意。作文是一个人情思心智的自然喷发,本无定法。我们的学生写不好文章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经典的文章背得少,学问底气不足,情思体悟不深。语文还是需要死背的,只有死背才能活用。(3)语文要重视文言教学,文言是白话的提纯语言的升华。白话文是不需要教的,能够阅读高深文言的人必定能读懂白话文,而能读懂白话文的人未必就能读懂文言文。自古及今的学问大家,无一不是自幼熟读文言经典而成就的。如胡适之先生四岁背诗,五六岁背古文,九岁读古典小说,十一岁点读《资治通鉴》,十三岁读完《左传》。历数现当代文化名流,如曾国藩、粱实秋、朱自清、徐志摩、林语堂、钱钟书、南怀瑾……莫不自幼饱读经书,优游于经史子集之海洋,惟其如此,故能成其大。以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指望培养出学贯古今、融通中西的国学大师,恐怕难乎其难。并非现在的学生智质愚钝,而是现在的教学不重视传统文化,抛弃了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整个教学显得“杂施而不循”,师生的教学自然也就“勤苦而难成,事倍而功微”。我们的语文老师应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文言教学上来,而不要再就现代文做条分缕析的无聊讲解。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是以文言的形式保存在图书馆,不能阅读高深的文言文,继承传统文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的文化就有断层之虞。割裂传统,文明的延续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久远。所以重视文言教学实是关系到文化延续、文明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桩大事的基础工程必须由小学中学的语文老师共同承担来完成,所以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