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当年期末考试的成绩揭晓了。我班的语文成绩比兄弟班级低了两分。第二学期,我的班主任被莫名其妙地撤掉了,据说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据说是因为组织了那次野营的缘故……尽管全班五十四位同学联名上书校长室也没能让我“官复原位”……郁闷之下,我写了《蛰居新中遣怀》一诗:“二十三四正当年,踌躇满志登讲坛。初上黄山凭栏望,仰观古枫入云端。白驹穿隙近十春,恍惚已过而立年。黄山景殊怕登临,古枫参天愧仰瞻。奄奄黄昏落寞时,碑林城墙独盘桓。”第二部分:痴人说梦 目前语文教学的处境很是尴尬。老师没信心,学生没兴趣。形成语文教学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如现在社会的重理轻文,如家长学校的急功近利,如教学评价的只看分数,如语文试卷的刁钻脱节……但我想既然整个社会那么功利,何不就好好利用一下高考分数这一杠杆?语文被人轻视作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该学科的高考成绩缺乏区分度。如果语文学科也象数理化那样能有三十五十的拉分距离,谁还敢小觑我们语文?语文如果能在命题和评卷这两个环节好好研究,予以改进,也同样可以有很大的分数差距。拉分大,对于高考的贡献就大,该学科就能引起学校领导和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
我教语文:遭遇尴尬、痴人说梦、大肚子工程、自我定位,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当年期末考试的成绩揭晓了。我班的语文成绩比兄弟班级低了两分。第二学期,我的班主任被莫名其妙地撤掉了,据说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据说是因为组织了那次野营的缘故……尽管全班五十四位同学联名上书校长室也没能让我“官复原位”……郁闷之下,我写了《蛰居新中遣怀》一诗:“二十三四正当年,踌躇满志登讲坛。初上黄山凭栏望,仰观古枫入云端。白驹穿隙近十春,恍惚已过而立年。黄山景殊怕登临,古枫参天愧仰瞻。奄奄黄昏落寞时,碑林城墙独盘桓。”
第二部分:痴人说梦
目前语文教学的处境很是尴尬。老师没信心,学生没兴趣。形成语文教学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如现在社会的重理轻文,如家长学校的急功近利,如教学评价的只看分数,如语文试卷的刁钻脱节……但我想既然整个社会那么功利,何不就好好利用一下高考分数这一杠杆?语文被人轻视作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该学科的高考成绩缺乏区分度。如果语文学科也象数理化那样能有三十五十的拉分距离,谁还敢小觑我们语文?语文如果能在命题和评卷这两个环节好好研究,予以改进,也同样可以有很大的分数差距。拉分大,对于高考的贡献就大,该学科就能引起学校领导和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
现在的考试很成问题。高中语文平时的大小测验都是在模仿当年高考试卷的题型,这股风气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初中。高一的试卷高三可以考,高三的试卷高一可以考,考查内容几乎完全不关当年的教材。既没有难易的区别,也没有层次的渐进。学生不知所学,教师不知所教。考试与教学严重脱节。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深谙自己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力不从心,就索性将整个高中三年化在了反复讲练语音别字、成语语病等几个零琐的知识考点上面,做了无数套折磨身心的模拟试卷,别的什么都没做。这种教学简直就是对学生的犯罪!高考试卷的构成如果不做改变,此种状况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躺在床上,有时偶发奇想:如果让我来高考命题又会怎样做呢?
我的语文试卷将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文言阅读能力和思想情感表达,有这三点就足够了。整张卷子将围绕上述三点分设以下几大题型:(一)文化常识的填空或简答;(二)文化经典、诗词名篇的默写;(三)文言阅读理解,材料安排两篇,一篇取之教材,一篇选自课外;(四)作文。现在高考卷中第一部分的六个考点,大可废除;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其中的科技说明文阅读已纯粹变成了文字游戏,影响非常恶劣,也应斩无赦。第六部分的语言表达也有卖弄花俏之嫌,既已有作文的考查,实在没有必要多此一题了。
如此仅仅是就考试的题型做了改革。形式理当服务于内容。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高考最应关注的。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也就是平时教学所应落实的内容。这就必然地牵涉到语文的学科内涵和教学目标。“语文”两字到底作何理解?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
我的回答很明确: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世间的学问林林总总,而我以为实际只有两种学问,即如何安身的学问和如何安心的学问。学一技之长,将来可在社会上谋生养家,这类安身的知识为目前的教育所重视;而安心的学问显然没有赢得普遍关注。随着“马加爵现象”的频频披露报端,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随着整个社会人心的渐趋浮躁,随着人们道德精神与物质经济的严重失衡,我们才开始呼吁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何为人文教育?援引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原话:人,就是人之身心的和谐发展;文,就是文化。所谓人文教育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安心立命、为人处世的道理,阐述极为具体精微,能对“安心”大有贡献的莫过于语文学科。环顾中学所设诸学科,人文教育,舍我其谁?语文教师自应当仁不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思想。语文老师不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思想情感的启迪这两大目标上下足功夫,而尽是条分缕析、玩弄文字技巧,这就是语文老师的失责!可惜长期以来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语文”错解为“语言文学”而缩小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大学中文系又叫做“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这种误解的明证。
事实上,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陌生到了不堪想象的地步。反躬自问,作为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的我对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就所知甚少,象《论语》《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也只是一知半解地读了些片段,《老子》《庄子》这样的智慧之学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个大概,而那浩如烟海的佛教经论更是少有问津,至于能领悟传统文化之精义妙理者,四海之大又有几人欤?我曾小心翼翼地问了十几位组里同仁,可有认真读完《论语》一书的没有。结果让我“欣喜”让我悲哀。原以为如此没有学问的恐怕只有自家一个,结果却是彼此彼此,偌大的一个语文组竟没有一个人读完《论语》!对佛道经典稍有涉略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我有个同学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回来相聚,让他谈谈在美国的感受,原以为他会大谈美国的现代文明如何发达。没想到他却说:“真是惭愧,到了美国,很多外国友人对东方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兴趣极大。他们会问:‘你们有本《易经》,能知古知今,推测未来,被誉为“万经之王”。你能给我说说《易经》都讲了些什么?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智慧之学”?你们的“大学之道”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你们为什么要尊孔子为“孔圣人”?中医的经络理论太神奇了,你看过《黄帝内经》吗……他们对我们的文化兴趣很高,而我自己却几乎是一无所知,头脑里似乎只有一些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观念:《易经》是封建迷信;道家的思想颓废消极,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孔老二,曾经在文革中被彻底地打倒,现代不打倒了,但好象在现实中也没什么大用处;经络学说似乎不符合科学道理,《黄帝内经》连中医学院的也未必看过……”我们的祖国有着那样悠久的历史,那样璀璨的文明,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诩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头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荒如沙漠!这到底是谁之过?是谁造就了我们这些文化的侏儒!
回顾自己的读书旅程,我也算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乖孩子。那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十五年,我起早摸黑地勤学苦读,到底读了些什么呢?反思我们的教育,不禁悲从中生。
语文教材几易其稿,仍然没有根本上的突破,单独去看选文,似乎篇篇文质兼美,合并起来看则成了行尸走肉——缺乏统领全局的灵魂,貌似系统有序,实则有形无神。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极为短暂而脆弱,原本我们应该集中精力读一些终身受益的文化经典,明白做人的道理。然而我们在小学里背的是“牢记血泪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在初中里学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井冈翠竹”,在高中里听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现在的教本比起以前,少了些政治色彩,多了些文学气息,但就编写的思路来看并没有实质的改变。语文教材的频频变更并不是件可喜的事情,而是不成熟的表现。自然科学类的教本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固然需要时时补充修正;人文教育类的教本,如果频频变更则会让人不知所从。几千年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已经从纷繁芜杂的天象人事中悟出了一些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不易真理,顺之则福,逆之则祸。我们的语文教材能不能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这样的经典选入其中呢?我们的学生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聆听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教诲呢?
经典的文章都是经过了几百上千年时间之流的冲刷而沉淀下来的真金。越是经典的,越要在小时候读背记忆。我们总是错误地低估了儿童惊人的吸收能力和潜在的领悟能力,浅陋地认为儿童不适宜读背那些深奥的文言古文,因而整天让孩子读背一些毫无文化底蕴的“顺口溜”,白白错过了教学记忆的黄金期。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记忆力开始于零岁,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更有长足的提高,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十三岁上下为一个人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分心的事情多了,记忆力开始下降。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始于零岁,但一至十三岁期间发展缓慢,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的进展,十八岁以后日臻成熟,还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所以,十三岁以前是一个人记忆读背的黄金时段,这时候的记忆以直觉识记为其特点,理解的成分微乎其微,让他背诵“猫儿叫,狗儿跳”的东西与让他背诵“道可道,非常道”的句子,所费时间精力没多大差别。我的女儿才二十二个月,却已经能够背下《三字经》里的一百多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我所做的仅仅是在睡觉前让她听了几遍录音带而已。我们大人很难背下来的古文,小孩子却很容易做到,古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而且这一年龄段所记忆的内容常常能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以后的言行处事,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生体验的丰富,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孩提时代所背诵的经典之深意,进而学以致用。到了中学阶段,直觉记忆的黄金期已过。中学生的记忆开始以理解为主,因为心念难以纯粹,心力不能集中,往往在小学时只要化五分钟十分钟就能记住的内容,到了高中段就需要五倍甚至十倍的时间去对付它,而且这种记忆还只是停留在意识表层,若不经过长期反复的读诵就很难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去,因此也就很容易淡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