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现代语文教学的困惑» 正文

现代语文教学的困惑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68

概要:论坛精华帖:http://www.51jx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099李研[转帖] 杨邦俊 [湖北宜都市一中][阅读提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语文教学出现师生“双厌”的现象。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透视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现状。 现代语文教学的困惑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内部矛盾日益突出。日前我们就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窥见到其中一些深层问题。 一.奇怪的“双厌”现象 上一世纪80 年代初期,林崇德先生曾对中学12 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做过一项调查,那时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二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八位①。据顾振彪先生介绍,十多年后又有人对北京地区的

现代语文教学的困惑,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论坛精华帖:http://www.51jxk.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099

李研[转帖]
 
  杨邦俊 [湖北宜都市一中]





[阅读提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语文教学出现师生“双厌”的现象。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透视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现状。 







现代语文教学的困惑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内部矛盾日益突出。日前我们就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窥见到其中一些深层问题。 

一.奇怪的“双厌”现象 

上一世纪80 年代初期,林崇德先生曾对中学12 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做过一项调查,那时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二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八位①。据顾振彪先生介绍,十多年后又有人对北京地区的学科学习兴趣重新进行过一次调查,这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下降为倒数第二位,仅次于政治②。近年,来自各地的报告也表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下降,对语文的态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已由喜欢到厌恶。为了探清这种变化的根源,我们曾选择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做过一项更为精细的调查(见表一)。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比率:⑴随级别的增高而降低;⑵重点高中比普高低,升学教育抓得越紧,学生对语文学习越不感兴趣;⑶高中比值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厌语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再看教师方面,从对不同地区50 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对本学科教学、对自己工作,很感兴趣、很满意的仅5 人,一般的、较满意的10 人,不满意、无奈的多达35 人。排除个人感情因素,真正从心底对现阶段语文教学感兴趣的人实在太少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独具魅力的人文学科出现师生双厌的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发人警醒。 

表一: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查表 ③ 



受测对象 初中 普高 重点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总计 

受测人数 1320 1750 750 1100 860 2710 

喜欢语文人数 1095 1022 521 502 251 1274 

比率 80.2% 58.4% 69.5% 45.6% 29.2% 47.0% 



二.学生缘何厌语文 

谈及语文学习,学生如是说 —— 

上了三年高中,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在考试,听老师讲考题,不知道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的美好回忆。 

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的。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语文教学蒙上了考试的阴影,自然很难呈现美景。至于那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抽考、调考、单元小考、学年统考、各种摹拟考,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样的语文教学怎有好感可言。关于考试所占用的学时有人曾对某地某班进行过一项跟踪统计(见表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最终在标准化的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于其将来生存和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荒芜。 



表二、考试用时跟踪调查表 





时期 学年实授课时 学年考试总次数 考试占用课时 百分比 

高一 260 12 36 13.8 

高二 260 25 75 28.8 

高三 350 41 164 46.9 

语文教学受制于考试,怨声载道。令人困惑的是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并且只要高考命题一天不做大幅度地变革,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状况就必然要继续维持下去。学生对语文的这种厌恶,也就一日不会消释。 

老师说:学语文要多读多背多写。我读了,背了,写了。结果考试奈何不了“A、B、C、D、”,叫人历尽辛苦而不得好报的臭语文。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多读多背多写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对的。问题是现在各类考试因袭高考模式。大量编制选择题。这些选择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语文能力,更多的是纯逻辑思维能力和筛选技巧的检验,加上难度值越来越大,出题者设置了一个个圈套,让学生去钻,稍有疏忽,就会“殒命”陷阱。因此语文考试中选择题成为最不确定的因素。据我们长期统计历次考试中学生主观表达题得分的差距一般在0—5分之间,只有极个别的相差8分以上,而选择题的得分差距却十分悬殊,两个智力相近(不看语文其他各科成绩相近)的学生可能得分差距会高达10到20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很全面的学生最终因选择题失误而名落孙山,令人痛心不已。选择题的大量存在(高考45分)严重挫伤了学生常规学习的积极性,迫使他们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研究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上,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偏向考试训练,从而将语文的教与学引向非语文的怪圈。 

早自习前读史、地、生,记英语单词,我精神百倍,百读不厌,因为背一得一,再苦也乐意。一上语文自习就没劲,只盼打下堂铃,反正读了也白读,考试又不考。辛辛苦苦学半年,考完掐指一算,书上能有几分,学了也白学,谁学?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讽诵讲究积淀,故而学生读得摇头晃脑,以读为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能横流倒背。长期积累,肚子里吞进去的东西多了,到时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现代语文教学中很难看见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酣畅淋漓地背诵。语言贫乏倒很自然。是什么使现代学生失却了朗读背诵的兴趣。原因很简单,在“考试重如泰山”的今天,朗读背诵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失信于学生。任何强求,勉为其难都显得苍白无力。现代语文教学最大的无奈在于教考分离,一方面从语文的角度着眼,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大家必须想方设法去做,然而考试不考,或者很少考,也不好考,长期如此,学生劳而无获,逐渐蒙生了一种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从应试的角度着眼,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师又不得不考虑,学生尽管深恶痛绝,但又不敢丝毫怠慢。这种现状,逼迫语文教学必需两面出击,两手准备。结果出现两头学生都厌的尴尬局面。难了老师,苦了学生。长期如此形成对语文学习的积厌。 

语文老师也常鼓励我们创新,现实中能允许创新吗?考试的答案是事先拟定好了的,用哪句话,哪几个字,人家心中早已有数。只有傻瓜才创新,不过傻过几回也就聪明了。老师的话自然也就没人再信。 

青年学生,十八九岁正值生命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带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参与学习,希望形成有独创性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体制、呆板的考试模式,深刻地教训着学生。在这里他们的创造之举屡遭斥责被视为不轨,他们的创造性答案每每被认定为不标准,原本脆弱的创造天赋无时无刻不受到压抑,历经考试的打磨,最终他们的性格扭曲了,个性泯灭了,对现实完全折服了,一个个充满灵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这样逐渐被奴化。残酷的现实极大地抵 毁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兴趣感。一天如此,两天如此,天长日久学生对语文的那么一点美好感情日渐消磨殆尽,学习的兴趣日渐低落,这种情况对学生语文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终生的,难逆的。一个语文天赋极佳的学生可能就这样因教育失当,而从此厌弃语文,不再有所作为。 

现代文读第一遍还新鲜,第二遍有些倦怠了,第三遍就要命,可悲的是还要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第四遍、第五遍…… 

现代文阅读教学从学生总体的反映来看,也是不感兴趣的。这有两方面的根源:一是来自教材方面的原因。教材收录了不少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如《我与地坛》、《黄鹂》等,但也收纳了很多浅薄的时文,读完一遍,决不愿再读第二遍,难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认为供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一定要与学生的“伙伴语言”有较大的差距,才有吸引力,那些明白如话,一览无余,没有嚼头的文章,放在教材里,让学生读一遍、两遍、三遍,岂不厌烦。二是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模式化的繁琐分析,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令人头胀,绝无好感可言。过去我们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多采用空洞说教的形式,牵强附会,书上讲的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你哄骗他,他就瞧不起你,从心底产生一种厌恶感。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打开语文教学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