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正文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63

概要:第三、创新阅读教学应处理好三种关系。首先是师生与作者的关系。在传统的课堂里,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当教师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疑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问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作者是书的主人,对主人岂能不尊重!其实这种认识既不利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也不利于作品的完善。我认为作者就如农夫,文本就如稻麦,读者当是食客,饭该怎么做、怎么吃是不由农夫定夺的。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所以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作者在其中的所指总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到了读者那里也会化为无限,由于读者与作者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读的人越多,累积的信息也越多,作者的本意也就趋向于无穷小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读者的创新阅读使读者读出了作者并不想表达的新意,看到了作者自己也道不出的好处。由此看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其次是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三、创新阅读教学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首先是师生与作者的关系。在传统的课堂里,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当教师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疑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问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作者是书的主人,对主人岂能不尊重!其实这种认识既不利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也不利于作品的完善。我认为作者就如农夫,文本就如稻麦,读者当是食客,饭该怎么做、怎么吃是不由农夫定夺的。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所以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作者在其中的所指总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到了读者那里也会化为无限,由于读者与作者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读的人越多,累积的信息也越多,作者的本意也就趋向于无穷小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读者的创新阅读使读者读出了作者并不想表达的新意,看到了作者自己也道不出的好处。由此看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
其次是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创新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我认为作者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最后是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这种观念不但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关心社会,关注未来,养成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一个人如果在做学生的时候养成了创新阅读的习惯,将会对他的终身阅读乃至终身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创新阅读的习惯又必须在长期的创新阅读行为中才能养成,所以我们必须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创新的意识融于生活之中,而不是把创新阅读作为一种技法圈定在课堂里。
综上所述,创新阅读是一种理念,它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代表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创新阅读也是一种方法,它是学生阅读的高级阶段,是教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创新阅读教学从理论上看是可能的,只要做好选择、理清关系,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语 文 杂 谈 四 则

重庆市涪陵中学   李朝林
 

一、小议“尊重作者”
经常看一些争鸣的作品,便总结出了一点规律:一开始是新观点打头阵,然后便是敌方的一阵讥讽和棍棒,再后是相持不下,最后是由作者召开的议和会。和了当然是好事,大团圆的戏是国人的所好,更何况谁又愿意为学术的事与别人结下不解之怨呢。可是,我觉得这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结局于学术有何益呢?让新的观点变得发霉,让众多的观点趋同为一人的观点,这绝不是读书人的要事。可是,也许有的人就有意见了:书的主人是谁?作者说的不算,谁说的算?你还尊重作者不?对此,我会果断的回答: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主人;对作品的异议不是藐视作者,完全的苟同也不是对作者的尊重。 
从表面上看,作者是作品的生产者,读者是作品的消费者,但实际情况就要复杂得多。有的读者的确是在咀嚼别人咀嚼过的食物,但更多的人是把阅读当成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读书的方法很多,但主要还是以上两种。两种读书法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但

在提倡创造精神的今天,在开放性极强的文学领域里,后者有者更大的影响力。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属于作者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作者在其中总是有所指的,但当其所指化为文字,到了另一个人的面前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读的人越多,累积的信息也越多,作者的本意反而趋向于无穷小了;再加上读者水平参差、际遇迥异,由读而生的新解、曲解和误解也就难免了,这也许就是有人强调尊重作者的原因吧。
诚然,作者的本意是应得到尊重,但文学作品的的开放性和读者的主动性更应该得到尊重,更何况好的作品并不拒绝新解,相反,新解有助于好作品走向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许多好作品本是作者无心插柳,但最终得以柳树成荫,其主要原因是读者在阅读时不拘泥于作者的本意而创造性的望文生义,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拓宽了作品的外延,掘深了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读者的创新阅读使读者读出了作者并不想表达的新意,看到了作者自己也道不出的好处来,这对作者不仅不是一种伤害,相反它对作品和作者是一种促进。我觉得作者不但应该感谢读者的批评,还应该转变角色,把自己也当成读者中的一员,和其他读者共同探究作品的优劣。
二、教书也需“出入法”
一提起读书之法,南宋陈善的“出入法”得到后人的赞同是很多的。他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这段话在今天成了“读书学习,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我觉得读书应当如此,教书未尝不是这样。
作者造文,往往指其一端,但读者不会受限于作者之意旨,而以所怀逆之,凭情会通、遇境适变,望文而生新义。红楼迷梦,经学道家各得其义,才子佳人各有所见;蒹葭朦胧,或曰追寻恋人而不遇,或曰追求佳人而不得;或曰讽谏政治,朱熹干脆说:不知其所指也。面对千说万解,面对莘莘学子,教师总难免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时候,作者常常就成了路标。有的教师虽然自己读出了新意,但也只能先理直气壮的大讲作者如是说,然后才战战兢兢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盲从于作者的教法,降低了作品的价值,增强了师生的奴性;这种只知入不知出的教法,简化了教学的环节,扼杀了课堂的生机。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带给我们的自由,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都做到能入能出,先入终出。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后两句可能就是作者当年为远望而再登高的想法,面对小学生,把作者的这个想法告诉他们就够了;但如果台下坐的是中学生,这种只入不出的教法就索然无味了,教师只有结合人生的感悟,把它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学生才会有新的收获。当然,教书要出,并不是都得出在深处,对一些本来就深奥的文章,把学生往浅处引,有时也是必要的。孙犁的《黄鹂》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艺评论,它用黄鹂象征文艺,用黄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来揭示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黄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展示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来揭示环境与美的关系,即“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美的)极致。”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我们既可以入——发掘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出——捕捉徜徉于字里行间的现实意义,出入之异在于深浅有别,出入之取在于学生有得。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书能出既是方法也是理念。教师出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也才能养成出的习惯,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渔”吗?
三、语文是一种习惯
对叶老,我一向是敬重有加的,但对于他的一些观点,我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许多老者的话总是在特定时间为某种特定需要而说的,所以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即使偶尔能击出像编钟一样的千年余响,也很难攫住现代人的耳朵。叶老把语文当成工具的观点在今天已被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替代,他提出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看法,在倡导“举三反一”的今天也显得有些落寞了。虽然如此,我却不敢张扬这种不以为然,因为我并不曾认真读过叶老的书,所以我的不以为然只能算是人云亦云罢了。
也许正是为了消除自己的这种尴尬,我打开了叶老的《文章例话》。这是他六十多年前写给青少年看的,书中所举的文章和他对文章的分析在今天看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他在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却紧紧的抓住了我。他是这样说的:“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把它化为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记一句——养成习惯。”叶老的这段话虽然写得平实,但我觉得它揭示了一个真理——语文是一种习惯,学语文如此,用语文也不例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关于作文:不看痛心,看了伤心。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相关文章
  1.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