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正文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63

概要:一一高中语文阅读方法初探重庆市涪陵中学 李朝林[摘 要] 阅读应该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如何读懂作者的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不利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意逆志”和“望文生义”的阅读方法正是对传统阅读方法的矫治,而从学生实际来看,它又是可行的。[关键词] 阅读 以意逆志 望文生义 能动性 书该怎样读才更有效,这恐怕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古人曾就“是‘六经注我’好,还是‘我注六经’好”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到了现代,特别是叶老在《文章例话》中对一些文章进行“分而析之”的示范阅渎后,这方面的争论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理解一揣摩一联想”成了阅读文章的基本法则。然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难度以及广大师生为考而读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这一法则又被歪曲了。于是乎“理解”成了借助工具书弄懂语句意思并进而概括段意;“揣摩”成了借助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揣度作者写作意图并进而归纳中心;而“联想”更多时侯只是师生挂在嘴边的一个符号而已。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虽然一些分析文章的语文专家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一一高中语文阅读方法初探
重庆市涪陵中学      李朝林

[摘  要]      阅读应该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如何读懂作者的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不利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意逆志”和“望文生义”的阅读方法正是对传统阅读方法的矫治,而从学生实际来看,它又是可行的。
[关键词]    阅读       以意逆志     望文生义      能动性

   
   书该怎样读才更有效,这恐怕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古人曾就“是‘六经注我’好,还是‘我注六经’好”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到了现代,特别是叶老在《文章例话》中对一些文章进行“分而析之”的示范阅渎后,这方面的争论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理解一揣摩一联想”成了阅读文章的基本法则。然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难度以及广大师生为考而读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这一法则又被歪曲了。于是乎“理解”成了借助工具书弄懂语句意思并进而概括段意;“揣摩”成了借助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揣度作者写作意图并进而归纳中心;而“联想”更多时侯只是师生挂在嘴边的一个符号而已。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虽然一些分析文章的语文专家从教师中脱颖而出,许多学生的分数也得到了提高,但是语文的丰富性被简单化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被窒息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被扼杀了;本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由几个例子推出几条公式的枯燥乏味的数学课,渴望在文学海洋里畅游的学子也只能在塘堰里扭动身体。教者虽有方,学者却无兴,如此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减弱和阅读能力的下降。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其最终结果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语文素质的下降,所以我们除了改革考试制度和革新教材以外,不妨找寻另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其实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能在祖先的典籍里发现一种虽已沉寂多年却仍闪着金光的文学接受理论一一以意逆志。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在《孟子· 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在解读一篇文章时,不拘泥于某一个字词而损坏全句的意思;不拘泥于某一句话以损害全篇的意思;正确的方法是“以意逆志”,即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去与作者的本意碰撞。这种阅读方法其实是一种强调读者应当立足于作品、但不囿于作品,应将主体置于客体之上的、以读者为主以作者为辅的积极的读书方法。它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它要求读者接受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二是强调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创造作用。除了“以意逆志”外,他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也是对这一方法的补充。
“以意逆志”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当数孔子。他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于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这其实就是主张把《诗》作为政治生活的工具来看待。众所周知,《诗经》很大一部分是言情的,但孔子却多次用它来讲史、讲礼仪、讲政治。是孔子不知诗?非也。清代劳孝舆在《春秋诗话》中说的“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才是真正的原因。“以意逆志”的理论后来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有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诗无达诂”。其理论认为:阅读文章虽不废章句训诂,但其取旨应在微言大义,而且阅读应以“实用”为前提,承认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见仁见智合法性。后来刘勰又有“知音”说,强调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接受主体条件。司空图的“品味”说则强调读者应发挥能动性,品“文外之味”,品“味外之旨”。到了清代,谭献提出了一个更具震撼力的命题一一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一命题主张读者应在大胆怀疑的前提下,各以所怀逆之,凭情会通、遇境适变,甚而至于望文生义,而不必受限于作者之意旨,这样就把阅读提高到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境界。而这种阅读前的怀疑精神、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阅读后的创造性劳动,正是我们所或缺的。我们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阅读方法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探究了“以意逆志”阅读方法的理论基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在高中学生中实施此法的可行性。
实施“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具有客体条件。阅读的客体是文章,尤其指文学作品。从共性上看,文学作品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指义的多向性。一部好的作品,如《红楼梦》其内容有忠有奸;有寡欲,也有yin思;有才子佳人,也有龌龊觊觎者;有缠绵悱恻的情丝,也有齐家治国的理念。如此丰富的内容,再加上读者在社会阅历、文化背景以及视角方面的差异,其结果必然会导致面对同一阅读客体,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实指的就是文学作品指义的多向性;而王夫之在《诗绎》中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指的就是不同读者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解。这些理解孰是孰非,已无所谓,因为它们都受到文学作品的开放性的包容,而不是由文学批评家或作者决定的。那种动辄用“作者如是说”来压人,或者在课堂上大肆渲染作者写作意图的教学方法是于作品本身有害的。其次,从个性上看,中国古典文学有推崇“含蓄”、强调“言外之意”的传统,这虽给读者揣摩作者之“志”增加了难度,但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与其皓首穷经去训诂,不如学以致用来察今。孔孟尚可“只有诗,而无诗人”,我们今人却唯作者是从,岂不悲哉!最后,新教材增加的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师生改进阅读方法创造了现实条件。占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名著,如果不从总体上去把握,不充分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时间上不容许,恐怕即使读了,也不得长进。
实施“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还具有主体条件。阅读的主体是人。这里之所以指向高中学生,其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学习,他们已积累 相当数量的字词,并能辨析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一些文学现象也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对大多数现代文进行中级阅读(理解文意),能够对一般文言文作初级阅读(翻译词句)。二是高中学生已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建立了并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生活经历、人生观和世界观对阅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少年爱看少年作品、成年人爱读成年人作品,其原因就是相同的生活阅历更容易产生共鸣;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容易屈从于作者的身影之下,连怀疑都不敢,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意”了。三是高中学生主观上对传统的讲读方法有厌倦感,希望挣脱旧的阅读方法,渴望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的阅读。高中学生已走出了盲目的叛逆,正处于埋性与叛逆的过渡期,摒弃旧的、渴望新的是他们的心理趋向,这是无法压抑也是不需压抑的。教师与其交给学生写作背景,把学生锁定在作者的思路里,使学生望作者而生敬意,还不如把书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使他们望文而生新义,其结果未必不佳。
写到这里,我倒想起了大学时的训诂学老师给我们讲“学而优则仕”的“优”时,不无惋惜的说:“许多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优秀’,其实这个词当作‘优游、空闲’讲。”当时我们一怔,若有所悟。然而今天看来,倒是前一种意思更有现实意义。况且许多人都望文而生此义,或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新义替代了旧义,而且大行其道了。所以“望文生义”可贬,亦可褒。许多学术上的新观点、科学上的新发现不正是挣脱权威、独辟蹊径的产物吗?“望文生义”不正是对见文而思作者、作者去即惘然的读书方法的否定吗?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作者所设置的羊肠小道,磕磕绊绊的走向幽深之处时,或许有人已站在高处领略了这一美景,并为它砌了假山、挖了池沼,营建出了另一种宏大的景象,这些高屋建瓴者其实正是望文生义的人。所以,我们提倡的“以意逆志”和“望文生义”不是迎合、屈从,也不仅是共鸣、碰撞,而且应当是吸收、容纳,是衍生、创新。似钱塘之潮,携平静海水,一路飞奔。虽逆流而上,却能吸纳滚滚江流,形成一种撼人风景,搏得观者两岸喝彩。
 




                          





















爱 ,冲 出 樊 篱 是 首 歌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关于作文:不看痛心,看了伤心。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相关文章
  1.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