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正文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63

概要:[关键词] 阅读 创新 理论 实践 一、倡导创新阅读的缘由书应该怎样读才有效,这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人们曾对此有过激烈的争论。我在这里老调重弹,倡导创新阅读,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创新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理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就语文学科而言,这一任务又主要是由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来完成的,所以倡导创新阅读是时代的需要。第二、倡导创新阅读可以改变我们对创新阅读的态度。我们都知道,作文是倾吐,学生要写出新内容,表达新观点,体现新精神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而以吸纳为主的阅读则不同,学生由于既要受限于作者,又要屈从于教师,因此要想读出新意和个性,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平时对作文的创新远比对阅读的创新关注得多。事实上,就阅读对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对创新阅读采取漠视的态度。第三、倡导创新阅读可以矫治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病。由于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试,所以师生在阅读中往往降低了阅读的层面,其结果产生了一大批唯书本、唯作者是从的“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关键词]    阅读   创新    理论    实践

 
一、倡导创新阅读的缘由
书应该怎样读才有效,这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人们曾对此有过激烈的争论。我在这里老调重弹,倡导创新阅读,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创新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理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就语文学科而言,这一任务又主要是由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来完成的,所以倡导创新阅读是时代的需要。第二、倡导创新阅读可以改变我们对创新阅读的态度。我们都知道,作文是倾吐,学生要写出新内容,表达新观点,体现新精神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而以吸纳为主的阅读则不同,学生由于既要受限于作者,又要屈从于教师,因此要想读出新意和个性,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平时对作文的创新远比对阅读的创新关注得多。事实上,就阅读对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对创新阅读采取漠视的态度。第三、倡导创新阅读可以矫治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病。由于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试,所以师生在阅读中往往降低了阅读的层面,其结果产生了一大批唯书本、唯作者是从的“书奴”,这些“书奴”既有学生,也有教师。而倡导创新阅读就是要把“书奴”变成书的主人。第四、倡导创新阅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很显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倡导创新阅读。
二、创新阅读的理念阐释
什么样的阅读才是创新阅读,目前尚无定论。我认为创新阅读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更新,更是阅读理念的创新。创新阅读在理念上把培养读者的创新精神作为目标,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要求读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
创新阅读的这种理念在实践上自然会引起阅读教学的革命性变化,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创新阅读教学有以下不同之处:第一、阅读的目的不同。传统的阅读是为作者、为考试而读,由于考试的要求只是揣摩、理解作者之意旨,所以学生关照得更多的是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创新阅读是为自己、为精神而读,由于精神的追求必须以主体意识为基础,所以学生关照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第二、阅读的步骤不同。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带着作者、背景和文本走进学生,形成了“揣摩—理解—联想”的阅读模式,又由于考试的要求和师生的惰性,“联想”这一最具价值的阅读层面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割舍掉了,于是就只剩下揣摩和理解;创新阅读教学是教师直接把文本交给学生,构建一种“期待—反思—批判”的阅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阅读期待是阅读行为的起点和准备,阅读反思是从阅读期待到阅读批判的中介,是阅读能力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梯,阅读批判是阅读的高级阶段和归宿,也是最具价值的阅读层面。第三、学生与教师及作者的关系不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作者犹如皇帝,文本犹如圣旨,教师犹如大臣,学生则如平民,学生不得不忍受作者和教师的双重压迫;创新阅读教学则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上,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探究,即使观点迥异,教师也应如孔夫子一笑了之,因为学生也是各言其志罢了。至于作者,因其本意与作品在读者中衍生的新意相比,实在只是沧海一滴,所以学生悟得到是知音,悟不到也不是逆子。第四、阅读的结果不同。传统的阅读因为学生是盲目的、被动的、屈从的读,所以读出的是惰性,是奴性,是鹦鹉学舌的无奈和悲哀,是读他人之书而不能为我所用的窘境;创新阅读则因为学生是有目的、有选择、有批判的读,所以读出的是创意,是个性,是反弹琵琶的新颖和玄妙,是通向自主和自由的蹊径。
三、创新阅读的理论溯源
创新阅读强调在阅读中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读者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张并非今日始倡,自古而今,许多善读之人既在实践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又在理论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妙的论述。早在先秦,孟子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的阅读思想,他在《孟子·万章上》里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其实就是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去与作者的本意碰撞,这种阅读思想强调读者应当立足于作品、但又不能囿于作者,提倡将主体置于客体之上的、读者为主作者为辅的读书方法。除了“以意逆志”以外,他还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张,他以阅读《尚书》为例阐扬了读者驾驭书本的主体意识,应该说,孟子的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以意逆志”的思想后来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的理论,他认为阅读文章虽不废章句训诂,但其取旨应在微言大意,而且阅读要以“实用”为前提,承认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见仁见智的合法性。到了宋代,陈善提出了“出入法”,他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之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陈善所说的“出得书”实际上就是要求读者走出作者的影子,对文本进行反思。到了清代,袁枚认为说诗者“传其说之是,而不必尽合于作者”,应“复而发明”,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阅读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继之谭献在《复堂词话》中提出了一个更具震撼力的命题——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一命题主张读者应在大胆怀疑的前提下,各以所怀逆之,凭情会通,遇境适变,甚而至于望文生义,而不必受限于作者之意旨,谭献的这一主张把阅读提高到创造性劳动的高度,其精神实质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创新阅读是一致的。创新阅读的归宿是阅读批判,对此,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也有所论及,他说:“所谓持‘批评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这其实就是‘法官’式的批评。”很显然,朱先生这里不是重提孟子的观点,而是强调鉴别的眼光和批判的意识在阅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阅读教学的实践探微
把创新阅读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把实施创新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高中阶段。人的创新阅读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个培养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三个阶段呈由低到高的发展态势,后者要以前者为基础。虽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虽然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可能在阅读中读出新意和个性来,但如果各个阶段都把创新阅读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是有违教学规律的。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综合各方面因素看,小学阶段应侧重于实施认知性阅读教学,初中阶段应以实施理解性阅读教学为主,而创新阅读教学应当主要放在高中阶段实施。因为从教学目标看,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正是创新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对象看,高中语文教材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篇目是可以见仁见智的文学作品,这为实施创新阅读教学提供了客体条件;从阅读主体看,高中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生活阅历,而且具备了创新阅读所需的创新需求和批判意识。                                               
第二、应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作为创新阅读教学的方略选择。众所周知,知识的更替是瞬息之事,而人的创新意识却终身受用,所以创新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悟出点滴新意,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我们倡导创新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有意识。语文新课标把实施创新阅读教学的方略定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着眼于思维空间,“有创意”着眼于创新意识,应该说这一方略是比较全面和可行的。这一方略要求学生突破作者的一致之思,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出既不属于伊索又不属于钱钟书的《伊索寓言》。要实施这一方略,还要求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受到束缚的思维,为此,教师必须摈弃过去“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孙子》里读出阴损,从《包身工》里看到今日“芦柴棒”的命运,从《项链》里悟出生活的偶然对人生的影响,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阅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作为方略而不是方法,还在于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惯,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这一方略的长期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关于作文:不看痛心,看了伤心。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相关文章
  1.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