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正文

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21

概要:欧阳伟 电子邮箱: oyw1979@chinaren.com 摘要 尚健作为民族之主气与文化之精神源远流长。在经历汉魏之觉醒,初唐之孕育,尚健精神表现得愈为突出,这不仅仅与时代的个性解放、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作家个人心性之融凝与沉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文化氛围中,造就了尚健精神的重要内涵,而这又正是这种精神的价值成因所在。这就使得唐诗歌之尚健精神浩然长存于宇宙万物之间。关键词 盛唐诗 尚健 沿袭承传 精神内涵 价值成因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期间五十余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一大批慷慨党的激扬、乐观进取的之赞叹不已,南宋之后严羽等的“盛唐之音”、“盛唐风骨”的褒誉已将唐诗的成就作了恰当的表述,建国之后具有代表性的是林庚的“盛唐气象”论,林氏将盛唐诗歌描述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在性格上是平易开朗的”;李泽厚则将盛唐诗概括为“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引进和收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等等。不过,盛唐诗歌作为我国诗歌的顶峰之作,其所包含的气质和精神绝非

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欧阳伟   电子邮箱: oyw1979@chinaren.com  

摘要    尚健作为民族之主气与文化之精神源远流长。在经历汉魏之觉醒,初唐之孕育,尚健精神表现得愈为突出,这不仅仅与时代的个性解放、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作家个人心性之融凝与沉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文化氛围中,造就了尚健精神的重要内涵,而这又正是这种精神的价值成因所在。这就使得唐诗歌之尚健精神浩然长存于宇宙万物之间。
关键词    盛唐诗   尚健   沿袭承传    精神内涵   价值成因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期间五十余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一大批慷慨党的激扬、乐观进取的之赞叹不已,南宋之后严羽等的“盛唐之音”、“盛唐风骨”的褒誉已将唐诗的成就作了恰当的表述,建国之后具有代表性的是林庚的“盛唐气象”论,林氏将盛唐诗歌描述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在性格上是平易开朗的”;李泽厚则将盛唐诗概括为“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引进和收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等等。不过,盛唐诗歌作为我国诗歌的顶峰之作,其所包含的气质和精神绝非一代两代的学人可以表述完尽,因为唐诗本身的博大精深,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自身的狭窄范畴,它已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传播学、人格心理学等发生肩负起了反映现实、讴歌时代、体味人生的重任,刚健有为、处、自强不息的品质可以代表盛唐一代诗歌的总体风貌。如何准确描述盛唐诗及盛唐人的精神文化品质,这正是今人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盛唐尚健精神的沿袭承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周易·乾·彖传》里的一句话,即要求人们象日月经天那样,刚健有力,永远上进。中华民族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大力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要求人们勇于追求真理,并且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孔子影响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们不断进取的信念和精神支柱。“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则赋予了这种精神主体以高尚的人格,崇高的节操。
汉魏六朝以来,这种精神的传衍息息相生,一脉相承。无论是陶渊明、本甫,还是陈子昂、李白都表现出尚健的精神和底气。东晋陶渊明在诗中抒写他壮年的气概:“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又”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退隐归田,历尽沧桑之后,他仍然高声唱道:”弄开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这说明他的心仍然是热的,他的尚健之精神仍未改变,骓怪鲁迅先生评价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初唐陈子昂的悲慨,发扬了建安精神,因而其悲慨含有某种与先人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蕴育其中的尚健精神。他在《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凤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在形式主义诗风日盛的当时,他第一个举起革新大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所包含的感情四季度由此可见。盛唐李白则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和陈子昂唱和道:“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论,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他的目的也就是要革除“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的文坛时弊,提倡“文质相炳焕”的文风,其主张汉魏风骨又与陈子昂等一脉相承。而杜甫则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纵使卢王操 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等,杜甫所推崇的主旨仍然是汉魏风雅,与前面所提到的陈子昂、李白等有着民曲同工之妙。魏晋至盛唐以来尚健精神一脉相承,绝非是说魏晋、盛唐精神完全相同,一成不变,相反,魏晋下盛唐之间存在着异同点。
魏晋精神在创作上表现为冲淡深远,清秀峻厉,清谈又所迅速发展,以崇尚虚无,消极避世为主要樗的名士风度成为作家们追逐的对象。尽管诗歌中充满愤    之气,但它一旦与钦洒、服药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啸傲山林的山林文学,寄情于山水,留恋于饮酒作乐,大力宣传老庄思想。在饮酒作乐之余,却不忘时事翔,由于不愿为“虎”作伥,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因此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自我清高孤傲的情绪,这种抵触的情绪在诗歌里成为战斗的号角,是一种坚韧的战斗精神。如嵇康的《幽愤诗》:“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由于他与吕安码头而受累入狱,其愤激之情,尽在其中。盛唐人则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世间性的汉代与精神性的魏晋统一起来,既脚踏实地,负载历史,又表现出高度的内外一致,心物合一,恰到好处地将汉代的刚健恢宏之势与魏晋时期之精神涵养融合提炼,形成一种健语,如同为闲雅之语,陶渊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的时候,无意于山,而境与意正相吻合,这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而杜甫诗:“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盘。”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俞文豹在《吹剑录》也认为:“陶诗与杜诗所其有者,为人对大自然美景之一种醉赏;而杜诗更多一份健朗。”
可以说,盛唐诗可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健拔之气,这种健拔之气,源于秦汉,成形于魏晋,又在盛唐人的手中发扬光大。
二、盛唐朝诗歌健拔之气的实质内涵
唐诗的健拔之气,不仅仅需要刚性之气与韧性之精神相结合,更离不开初唐百年徘徊时期的孕育和发展。初唐时期,作家一般都具有高度的自信,乐观进取,不甘心于埋头案牍,而乐道于建功立业。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些诗无不反映出诗人们的开阔胸襟,自信之豪情溢于言表。尽管由于上官仪把掌文坛,形式主义泛滥不已,使得基础并不扎实的初唐文风显得薄弱,但“初唐四杰”的雄放刚健却显露出时代的精神需要。正是在建安风骨和四杰功业精神的基础之上,经历初唐百年孕育并综合历史文化之涵养,雄浑阔大的盛唐气象便应运而生。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提到:“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的地方。……建发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这里也就表明盛唐之健气已经包容建安风骨,并使其作为自己的主调,经过初唐上百年的孕育而趋成熟。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产生了一批爽朗豪健的诗人,难怪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感慨:“夫天地之精英,日月之态度,山月之态度,山月之气象,物态之神致,俱已为唐贤山月,旗翻渭北风。”李白:“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 缨!”健拔之气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事实上,盛唐之后的中唐人文精神则在诗歌中体现出明显的转折。胡晓明先生在《中国诗学之精神》中指出:“同样之山水诗,大历才子不如王孟兴象玲珑,同样之边塞诗,李颀不如王昌龄雄浑。……。李白与张旭之飞逸飘动,即化为一缕孤冷;杜甫与颜真卿之骨力气势,亦早已变而为一片感伤。”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的“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的差别。所以说,健拔之气是盛唐诗人所特有的。
首先,盛唐诗的健拔之气就风格而言是雄浑之格。盛唐诗歌的健拔之气,是刚性之气与韧性之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于诗中,则为雄浑、豪放的风格。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云:“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意为积聚健壮之气,则可为雄。由此可见,健是雄浑的基础。其又云:“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这就指出雄浑的特点:骨力劲健,气魄雄伟。同时,雄浑与豪放及沉郁,彼此贯通,相互转化,当它沉思默想、蕴蓄待发时就会变为沉郁;当它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则会形成豪放。健之气脉也就贯穿于各种风格,其所包含外用之力与内蕴之力均体现其中,是各种风格的沉淀和融凝。正如杜甫以沉郁见长,却也时见雄浑,如他的《望岳》诗,便是雄浑之作。而李白以豪放见长,却常于豪放中见其雄浑,如胡应麟所指出,李白的“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就是“冠裳雄浑”之作。所以,健拔之气乃雄浑之格。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诛后凝崩它诗歌絮而不荣
《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相关文章
  1. 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2. 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盛唐诗歌的尚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