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叶圣陶论语感» 正文

叶圣陶论语感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21

概要:李亚英 语感教学自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叶圣陶先生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的有关论说,作些粗浅的探究。一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1]为了说明这个意思,他还引用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2]这等等的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有人说:“语感是

叶圣陶论语感,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李亚英 

 
   语感教学自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经逐渐被人们理
解和认同。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文拟就叶圣陶先生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的有关论说,作些粗
浅的探究。

                 一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
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
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
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1]为了说明这个
意思,他还引用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
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
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
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2]这等等
的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
  有人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
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
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3]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
,“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4]就
语文学习来说,这种直觉是指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一听一读之际就
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等,既不费
时也不费力,似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于这个问题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
点来解释过,他说:“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
,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
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
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
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
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从这种迅速直接的感知
看,语感是感性的;从它深刻领悟、把握言语的能力看,语感又是理性的。语感其实是
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它“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
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5]

                  二
  为什么要训练语感?
  叶圣陶首先从作家写作和读者鉴尝的角度谈到了训练语感的重要意义。他说:“审
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
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6],作为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
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7]又说:“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
典。这是不错的”,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是取比照的或说明的办法,究竟不会和
原字原辞十分贴合”[8]。就如上文提到的夏丐尊先生的“落叶”、“新绿”的语感解释
,字典辞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其次,因为语言是工具。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
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9]然而,现实
生活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别人不便于听,写起文章来别人不便于看,根本无法或者不能很
好地起到表达思想和交流言语信息的作用。比如说话,有“说了半句话,缩住了,另外
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
那么”一大堆或者“应当‘然而’的地方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不‘那么’
,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也有一些“
听去很不顺耳,仔细辨辨,原来里头有几个词用得不妥当,不然就是多用了或者少用了
几个词”的[10]。至于写,若是把这样的话写成文章,因为“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是
写不进去的,让人家看见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前不搭后的一些文句,岂不教人糊涂?”[1
1]还有些繁复的句子,“好象一个用许多括号的算式”,“你必须按照那许多套括孤的
关系才算得出正确的答数。”[12]叶圣陶曾例举过从报上摘下来的两段话来说明这种必
须凭借括号才能读通的文段。其中一段话,非用三套括号帮忙不可。见例:
  “安徽省为了把农村扫盲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还举办了扫盲动员广播大会,组织全
省农民收听{[(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省教育厅、妇联、青年团的负责同志,
作的动员报告)]+[(乡、社干部+优秀的民校教师)介绍教学和办学的经验]}。
”[13]这里尽管用了三套括号,但仍不能讲清问题。叶圣陶在自己的注释中又作了补充
,因为“‘办学’该是‘乡、社干部’的事,‘教学’该是‘民校教师’的事’”[14]

  所以二者还是不便掺和在一起的。诸如此类的例子,叶先生还举了一些,都是说出
来的话听起来不“入耳”,写出来的文字读起来不“上口”,给人以极差的语感。为此
,叶圣陶强调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15],还说,“一
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16],并指
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17]

                  三
  怎样培养和训练语感?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首先,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叶圣陶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
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
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18]叶圣陶自己就非常留
心别人的用词造句。比如,他读陶渊明的《和刘紫桑》一诗,就发现诗里的“良辰入奇
怀”的“入”字用得妙。他说:良辰美景,“在有些人原是视若无睹的;而另有些人竟
至于移情”,所以“‘良辰’不自‘良’,‘良’于人之襟怀;寻常的襟怀未必能发现
‘良辰’,这须得是‘奇怀’;中间缀一个‘入’字,于是这些意思都含蓄在里头了”
。“看字面‘良辰’是活泼泼地流溢于‘奇怀’了。翻过来,不就是‘奇怀’沉浸在‘
良辰’之中么?”可见用“入”字来得“圆融而深至”,倘换成“感”字或“动”字,
则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了[19]。叶圣陶还叮嘱人们,“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
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
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
越多,了解越见真切。”[20]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叶圣陶还以对“健康的疲劳”的理解
持不同态度的两种人为例。他说,只有“有过劳动的经验”的人,才能体味到“劳动后
的疲倦确在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才会对“健康的疲倦”“拍手称赞”。随
后,他还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种人的“语感为什么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
”[21]
  其次,还要善于把握训练语感的方法和途径。纵观叶圣陶对训练语感的有关论述,
所提到训练方法和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吟咏。
  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
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22]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咏的方法。要把握好吟咏,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
视白话文的吟咏,还要讲究吟咏的方法。
  第一,“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
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论语感》相关文章
  1. 叶圣陶论语感
  2. 叶圣陶论语感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叶圣陶论语感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叶圣陶论语感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叶圣陶论语感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叶圣陶论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