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17、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3分)(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8.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分)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叙事明理 D.寓情于理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2分)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盛蕃 蕃: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20.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2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标签:计划总结范文,http://www.51jxk.com
1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17、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3分)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分)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叙事明理 D.寓情于理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2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盛蕃 蕃: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
20.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
2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2、本文写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三)不责碎玉吏
韩魏公在大名①,有人献玉盏两只,表里无瑕,世之绝宝也。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俄为一吏触倒,玉盏俱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叹服。
【注释】
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
2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表里无瑕 坐客愕然 非故也
24、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
俄 为 一 吏 触 倒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
②何罪之有?
26、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韩魏公对两只玉盏的珍爱?
27、谈谈你对韩魏公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C 2、D 3、C 4、B 5、D 6、C 7 A 8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②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9、和平安宁;安居乐业;厌恶战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10、A: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怡(yí)愉快。遂(suì)于是,就。为(wèi)对,向。语(yù)告诉12、B、13、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14、要通邀义:约请。15、①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③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6、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17、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8、A19、①多②挺立③少④适合20、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1、①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②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22、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23、污点,毛病;惊讶的样子;故意。24、俄/为一吏/触倒25、凡是东西形成、毁坏,也都自有它的定数;有什么罪过呢26、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27、要点:韩魏公有度量,能宽容下人。
育英
上一页 [1] [2]
Tag:语文计划总结,计划总结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