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但在新课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这一点反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尤为突出。诚然,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在实施新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那就事与愿违了。比如板书,在黑板上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地处理。一旦改为电脑投影,结果常见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老师就在那儿兜圈子,大有不说到标准答案决不罢休之势,当然,教者也是欲罢不能,无可奈何。殊不知,电脑是死的,而人脑是活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
语文教改:拒绝“伪新课程”,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但在新课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这一点反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尤为突出。诚然,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在实施新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那就事与愿违了。比如板书,在黑板上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地处理。一旦改为电脑投影,结果常见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老师就在那儿兜圈子,大有不说到标准答案决不罢休之势,当然,教者也是欲罢不能,无可奈何。殊不知,电脑是死的,而人脑是活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硬要画蛇添足地用蹩脚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却要排成一段小品等等。如果每教授一篇课文都来个类似的真实再现,那语文课岂不成了场景观摩课?再者,学生一味接受这些直观刺激,懒得自己思考,又如何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呢?比如名篇《荷塘月色》,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把各种状态的荷花如“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等都一一配图呈现给大家,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尽情地展开想象,完全没有必要去浏览那些图片。正如许多文学名著被拍成电视剧后,总会给人留下遗憾一样,因为名著中的形象在一千个读者脑海中又一千个形象,而一旦被固定成屏幕上的一个形象,那肯定会失去原著的魅力。金庸先生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说电视剧《笑傲江湖》虽然拍得好,但仍然没有原著精彩,究其原因,乃是金庸小说的魅力尽在语言文字中。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抽象的议论文字和语言的深层内涵。我们的误区就是忽略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目光过多地关注语文以外的东西,盲目追赶潮流,简直是把教育思想现代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概念混为一谈。
由此我想到一个说法,商场也打着人文的旗号,也不断地装潢门面,也不断地美化环境,但是,商场永远也改不了“消费者购物,商家赢利”的宗旨。
五
有的老师说,即使没有课本,带一本《读者》也可以到班上课。我们不禁要问:课本教材的作用何在?既然如此,为何要兴师动众去编什么教材,还要通过部审干吗?果真是人人都能拿一本《读者》到教室?对于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教参就无法备课的老师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老师不敢很好地用教材,而是把教材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书,连编在教材中的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的提示都避而不谈,似乎谁要是用了教材上的内容,谁就老套,谁就没有认真研究教材,谁的知识面就狭窄。非要找一些课文以外的东西,最好是别人未曾见过的东西不可,然后设计几个问题,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大概堤内的损失堤外补。课文都来不及让学生去仔细阅读、咀嚼、品味,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就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引到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中,去进行机械的分析讲解,进行训练。或许有人会振振有辞地强调:这样做是有理论根据的,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一堂课上,补充的材料越多,就越是“迁移”,越是“拓展”,扯得越远就越是“延伸”。一位老师设计了一堂网络情境下的语文教学。先是让学生粗粗的了解了一下课文《核舟记》,然后大部分时间(30分钟左右),便很快转到其他:教师循循善诱,牵引着学生,由《核舟记》首先应想到苏轼(注:教者的话),还必然想到旅游,也必然想到徐霞客,又必然想到宁海……兜了一大圈子后,再让学生到网上去查阅有关宁海的资料,最后才抖出教者的包袱,结合宁海的开发旅游资源得经验,讨论本地的旅游业应如何发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难道不是老师设计好的圈套,诱导学生“请君入瓮”?纯粹是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如果说由《核舟记》想到苏轼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由苏轼一定要联系上旅游就有些牵强,能不能想到苏轼的诗词文赋或其他?即使是旅游,为什么一定要徐霞客,为什么一定要海宁?如果让我等浅陋之人去发散思维,恐怕十年也不会把《核舟记》与浙江的海宁挂上钩,然后再与当地的旅游业联系上。这不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前卫,而是走偏了方向,不过是借网络之名,行墙头草之实。现在,不少老师不是认真地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而是把更多的工夫花在语文以外的内容上,恨不得在一堂课上天南海北、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吹拉弹唱、棋琴书画尽皆涉及,电脑、幻灯、电视、录音全部用上,道具一样又一样,电线一根又一根。也许有人觉得越扯越远才是语文,才是新课程。难怪朱永新老师最近在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大声呼吁: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语文毕竟还是姓语文,它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与规律,语文课不是社会课,不是地理课,不是历史课,不是计算机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数理化课。虽然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也不能就认为语文等于生活,生活也不能就等于语文。虽然说应该加强学科综合,但是也不是说语文课可以包办代替其他所有学科。
六
需要肯定的是,影响新课程的因素很多。但真正把这一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教师,因而,教师的素质成了制约这次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对于更多的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的老师而言,要想舍弃已经成为经验而又与新课程理念相冲突的内容,无疑是痛苦的,犹如新生儿总要面对阵痛一样。这不仅意味着刷新,更重要的是重组、创造。比如,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千百年来“惟师惟尊”观念的挑战;新的知识生成观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观的挑战;课堂重建对老师独霸课堂的挑战,等等。这不是仅凭听了几次讲座、报告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教师的知识、思想、理论储备一夜之间不可能突飞猛进。就我所知,不要说什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真正整本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孔子、叶圣陶、陶行知的教师也为数不多,更奢谈领会其中的精髓要旨。学校图书馆里的教育类报刊杂志平时问津阅读量远不及休闲消遣类的书报。勤奋的老师阅读量最大的莫过于试卷、习题集、练习册等应试资料。如果基于这样的现实,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大潮中,似乎有些勉强。现在,不仅有专门的《新课程解读》读本,几乎全国的教育报刊杂志都纷纷推出名家的访谈,对新课程进行诠释,无疑有助于广大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课程的理解、消化、吸收。从另一个侧面讲,应该是担心我们的老师对新课程的似懂非懂以至走上岔道。因为谁都不愿看到新课程嫁接在陈腐的观念或应试教育的树枝上而生出一个非驴非马的怪胎来。如果我们自己却不认真地“解读”,最终恐怕只能是拾人牙慧,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然,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推进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成为一厢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上文所列现象,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做法,姑妄称之为“伪新课程”。之所以这样说,丝毫没有对新课程的诋毁之意,更不是对大胆摸索者的不理解、不宽容。我们只希望透过这些仅存于极少数地方或者是操作层面上现象,认识到新课程的推进尚需正本清源,不断完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决不能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质变。如果不警惕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仅会从《新课程标准》中断章取义,引几句时髦的语言来到处贴标签,装点门面,虚张声势,势必只能在原来的地方转转圈儿,无法突破已有的框框条条,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不能取得质的进展,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要使新课程得以真正实施,必须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在工作中自觉地实践、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拨云见日,去伪存真,这样才能使新世纪的这一抹教改曙光照亮教育的每一块地方。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