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评课说课如何处理“说课”» 正文

如何处理“说课”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评课说课   阅读:8235

概要: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

如何处理“说课”,标签:评课说课大全,http://www.51jxk.com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由 xxhuar 于 11-13-2001 10:21 AM 最后编辑


 
  11-13-2001 09:46 AM          
 
 
  
 xxhuar
超级龙虾

注册日期: Oct 2001
来自: 
发帖数量: 122
 高中说课材料《绿》 


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考 
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著名女作家冰心道出了散文的共性: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有明确规定:理解和分析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考纲中亦规定考生应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文字内外的氛围、情调和特色。而近年来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题型的设计也多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力。 
《绿》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散文。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有关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知识。借助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从事与意相合、情与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新生活的热切 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依据 
1、大纲、考纲的要求 2、学生实际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范例,借助这一名篇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训练学生"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并把这篇文章放置到整个散文单元教学中去考虑,舍去旁枝,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紧扣文章语言点,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语文评课说课评课说课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评课说课
上一篇:《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