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分别鉴赏及对比鉴赏加练习(人教版高一选修)» 正文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分别鉴赏及对比鉴赏加练习(人教版高一选修)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961

概要: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分别鉴赏及对比鉴赏加练习(人教版高一选修),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三、鉴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四、比较鉴赏
穿云裂石 移人泣鬼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描写比较谈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而中唐诗坛上出现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却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诗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一同被人称道的是在描绘音乐时那透纸传出、贯人双耳的一连串的精妙的比喻。
    《琵琶行》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如以“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以“私语”比其幽细圆润,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悦耳,以“鸟语”“泉流”喻其婉转流利,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等等。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乐音,就像听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扬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轻快流畅,表现愉悦的情调,马上又逐渐缓慢,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然后,乐曲转为高亢嘹亮,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结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怎能不叫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境界里!《李凭箜篌引》也用了不少比喻,使诉诸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实感。如写声音清脆悦耳,像昆山美玉破碎;写声音婉转动人,像凤凰放开歌喉鸣唱;乐曲悲凉凄恻,叫芙蓉哭泣流泪;乐曲活泼欢快,叫香兰喜笑颜开。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同时,作者注意到用以设比的意象,都能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们的形象,使人喜爱,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易令人神往。这就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无独有偶的是《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二诗同写秋,笔峰所至,曲声悠悠,心声凄凄,句句相扣,段段入情,都借助音乐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官居翰林的白居易,因直言敢谏,触怒皇帝,被贬江州司马。他空怀才学,徒抱理想,不为朝廷所用,失望悲愤的心情可以想象,惟有以诗抒发感慨。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自己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不由得在心里呐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同的经历使他伤感万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李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避父晋肃讳,不能应进士试,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因此他的心情是十分悲愤的,也曾写过一系列诗篇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牢骚。在《李凭箜篌引》中,他正是用非现实的幻想和富于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其哀愤孤激之思:写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南天门,惊起紫皇天帝;天穹上,补天石破,秋雨淅沥,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技;幽涧里,老鱼瘦蛟,跳波起舞;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全篇着力刻画的这个怪诞凄恻的意境,是和李贺“自伤不遇”的凄凉心境和谐一致的。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会发现白居易和李贺在创作风格上其实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两文虽然都描写了音乐,但区别很大。下面简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比较。
    在创作方法的采用上。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在音乐表现上,它也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地再现琵琶乐声的无比美妙。此外,作者还善于选择和运用语言的声音,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直接模拟音乐,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而《李凭箜篌引》用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方法。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琵琶行》主要用正面描写,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中指法为“拢”、“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画”。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虽然段末也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点染当时的环境气氛,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但总体上说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瞧,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天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山上神妪为之大大折服;仙人吴刚为之通宵不眠,月宫玉兔为之如狂似痴。如此的音乐演奏效果,怎能不叫人叹服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李贺《李凭箜篌引》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一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