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348

概要:3.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三.复习建议:1.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2.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参考《金版》P102。3. 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六册P160《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风格、意境、用典)》。四.例题示范: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五.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一).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3.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
三.复习建议:
1.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2.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参考《金版》P102。
3. 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六册P160《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风格、意境、用典)》。
四.例题示范: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一).送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写景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诗歌鉴赏(四)
古诗鉴赏教案之三: 表达手法以及抒情方式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表达手法以及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识记一些术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第五、六课时
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江苏省丰县顺河中学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语言部分教案(苏教版高三)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1.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2.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6年高三...
  4.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5.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6. 《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型》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选修)
  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人教版...
  8.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客至、旅夜书怀(苏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案例)
  9.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杜甫咏诗怀古诗(三)(苏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案...
  10.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
  11. 备考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1)(人教版高三...
  12. 备考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2)(人教版高三...
  13. 备考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
  1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1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1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1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