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 具告以事 《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 生乎吾前
(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②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四)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