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时意念被动,即主动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小人谗言被诛杀3.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你不聪明得很啊。(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古之人不欺余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弗怠之天很冷,砚池中结的冰很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笔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 安 谁 孰 胡 焉)作宾语,提前:何以战 —— 以何战 (你)凭什么作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归去?“之”、“是”作提宾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宋何罪之有 —— 宋有何罪 宋国有什么罪?惟利是图 —— 惟图利介词宾语提前:夜以继日 —— 以夜继日(3)定语后置: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之)报秦者人 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之……者”作标志: 马之千里者 —— 千
文言知识点(板书)(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时
意念被动,即主动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小人谗言被诛杀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你不聪明得很啊。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弗怠之
天很冷,砚池中结的冰很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笔录。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 安 谁 孰 胡 焉)作宾语,提前:
何以战 —— 以何战 (你)凭什么作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与谁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归去?
“之”、“是”作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不知句读,不解惑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
宋何罪之有 —— 宋有何罪 宋国有什么罪?
惟利是图 —— 惟图利
介词宾语提前:夜以继日 —— 以夜继日
(3)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之)报秦者人
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之……者”作标志:
马之千里者 —— 千里者马 日行千里的马
“之”作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坐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就担心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担心他的君主。
(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今天下的大事来询问我。
苛政猛[于虎]也 —— 苛政于虎猛 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4.省略句
省主语: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永州的郊外盛产奇异的蛇,这种蛇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
蒙后省略: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省谓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省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他到屋檐下。
省介词宾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用来养生的衣服食物,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秦王不高兴,为他击了下缶
省介词“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谁知道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5.固定结构: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作:“莫不是……吗”“该不会……吗”“能不……吗”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
四、文言翻译要点
1.原则:
信——准确直译,要符合原意;
达——通顺流畅,要合乎现代汉语表达的语法习惯;
雅——雅致美好,让译文尽量做到美一些,译出原文的
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
2.方法:
留——表时间、地点的名词或特有名词、固定名称等
保留,不必译;
对——单音变双,词对词逐一翻译;
换——无法单音变双的,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来
翻译;
增——将句中省略部分补上,使句子顺畅;
删——删除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
调——将某些倒装句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语序。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上一页 [1] [2]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