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文言句式归纳(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文言句式归纳(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275

概要: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3、用“见”“见……于……”表被动。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4、用介词“被”表被动。①予犹记周公之

文言句式归纳(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③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①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②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五、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 具告以事  《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  生乎吾前
六、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②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七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上一页  [1] [2]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苏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