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夏朝阳“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设题的干扰角度和解题思路作一归纳,帮助考生掌握此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例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2001年全国高考题)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
解密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夏朝阳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设题的干扰角度和解题思路作一归纳,帮助考生掌握此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
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
[例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第①句陈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⑤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⑥句是说燕军大败,这三句都是写他人的,没有涉及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田单”,而命题者却“明白张胆”地将他们移植到“田单”身上。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C。
[例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其父自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此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误为“清慎”的举动。实际上此句是说胡质帐下那个都督为巴结上司,悄悄地供给胡质食物,一路相伴,命题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语的特点,将都督的所为之为嫁接到胡质身上,让考生判断。
二、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
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是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体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但不少考生没有将此句放入情境中去考虑,未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图,误认为这两句是李广让部下休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陷入了命题者设下的“断章取义”的陷阱。
[例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2001年春季高考题)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欠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④巡抚发仓并数万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⑤句“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为官府作想,但如果把它放入原文中去考察,联系后句“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看,其实徐九思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国家财政的前提下,让富人多出钱,让穷人免费享受赈济(即特定意义上的“劫富济贫”),应属“为民谋利”的举动。
三、找准区间,忌层次不清
人物传记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例如1998年文言选段就是通过写李若水弹劾高俅丧仪和出见金人这两件事,分别赞颂其正直的品格和忠孝、体恤部下的德行。有的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例如1997年所供材料围绕杀与不杀权善才一事展开情节,反映人物事迹的。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例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①吾非怨汝,乃愧汝家耳 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此心 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文章有两个内容:一是郑母教子为官清正,一是她自己严于律已。从形式上看,材料主要通过郑母的两次谈话来表现这两个内容的,第一次说话表现“教子为官清正”,第二次谈话表现郑母“严于律已”,由此可确定阅读区域为第一次谈话的内容,即从”吾非怨汝”到”堕于公政”。⑤⑥两句不在此区间内,故可以排除。
[例6]见例1(2001年高考试题)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通常有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在分析题干时必须明确要求筛选哪个阶段的句子,避免事件的进程提前或滞后。本题题干是说“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那么就应该选田单“运用”战术的阶段的句子。第①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是燕国大将,攻齐的功臣,田单则抓住刚继位的燕惠王与他有矛盾,施行反间计,派人散播谣言,说乐毅故意不攻下即墨城,想在齐地自立为王,燕王相信,派另一位叫骑劫的将军来代替乐毅,这正中了田单之计,是反映田单施行反间计后的效果。至于第⑤第⑥句,说的是用“火牛阵”冲击敌营时燕军的狼狈情景,而“火牛阵”之所以能成功,是要靠之前的一系列迷惑敌军的‘兵不厌诈’的手段,也就是战术的结局,自然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C项。
四、锁定内涵,忌无的放矢
题干对人物某种品质或做法的说法,有时是命题者自己进行了概括,有时则摘引原文中的字眼,它们有时是明晰的,有时则是隐晦的。对于命题者自行概括的较抽象语词要悉心揣摩其内涵,如例1种的“兵不厌诈”;对于“摘引原文中的字眼”要把它放进原文中去理解,切实掌握其内涵,如例2中的“清慎”例3中的“宽缓不苟”等。如果审题粗疏,把握不清,筛选时就会“无的放矢”,因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例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