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以下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170b90100clno.html我曾经以《你来做做烛之武》为题在08年10月的《语文学习》上发表过一篇课堂记录,然而在反思这篇课堂记录时,觉得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方面仍不是非常透彻。因此在最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力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有此录:第二课时师:我们在上一节课的讨论中已经可以发现,烛之武要说服秦君,可以有这么几条理由:第一,秦国帮助晋国灭了郑国的话,只会对晋国有好处,而对秦国无利。这条理由在那句话中体现?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师:好,第二,如果不灭郑国,那么郑国今后能够为秦国提供战略上的帮助,这对秦国有利。这是原文中的哪句话?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师:很好!第三,晋国是言而无信的,如果灭郑助长了晋国的势力的话,那么晋国的野心将会使其觊觎秦国,这反而会对秦国有害。这又是哪一句?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师:不错!还有没有?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以下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170b90100clno.html
我曾经以《你来做做烛之武》为题在08年10月的《语文学习》上发表过一篇课堂记录,然而在反思这篇课堂记录时,觉得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方面仍不是非常透彻。因此在最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力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有此录:
第二课时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的讨论中已经可以发现,烛之武要说服秦君,可以有这么几条理由:第一,秦国帮助晋国灭了郑国的话,只会对晋国有好处,而对秦国无利。这条理由在那句话中体现?
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师:好,第二,如果不灭郑国,那么郑国今后能够为秦国提供战略上的帮助,这对秦国有利。这是原文中的哪句话?
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师:很好!第三,晋国是言而无信的,如果灭郑助长了晋国的势力的话,那么晋国的野心将会使其觊觎秦国,这反而会对秦国有害。这又是哪一句?
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师:不错!还有没有?
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师:很好!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就是用这么一番话来拯救了一个国家。可见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好,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烛之武与秦君交涉的场景,要注意: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言往往能够反应出说话者的心态、同时也是为了抓住接受者的心态的。所以请同学们在准备的时候,注意体味一下,如果你是烛之武,你的口吻和神情应该是怎样的;如果你是秦君,你又希望听到的是怎样的说辞。好,现在请同学们开始准备,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五分钟)
师:好,现在请两位同学上来为我们演示一下:
生1:你们秦、晋两国包围了我们郑国,我们已经快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就来灭了我们吧。
生2:好,我来灭了你!
生1:(一愣,磕磕绊绊地)越过别国而把远地作为边邑,这是很困难的,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你如果不打我们,我们以后就可以招待你们的使节,这对你们也是有好处的。晋国很是贪婪,它曾经对你们秦国背信弃义,这你是知道的。它吞并郑国之后一定会要继续扩张它的土地,到时候就要来打你们秦国了。你就退兵吧!
生2:哦,我就退兵吧!
(台下学生大笑)
师:大家说,她们表演得好不好?能打几分?
(学生纷纷说,90分!100分!)
师:我觉得只能打80分。为什么呢?我怎么觉得这个烛之武说话的神态比秦君还“牛”啊?好像反而是烛之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学生大笑)好,我们再换一组同学:
生3:(谦卑地)秦公,您和晋国联合包围了我们,我们已经知道肯定快要灭亡了。但是我冒昧地向您提出,您灭亡了郑国的话,恐怕……对您没什么好处。
生4:哦?说说看?
生3:您知道,秦国和郑国并不接壤,如果您灭掉了郑国的话,如果要获得郑国的土地,您知道,那是相当相当困难的。那么,岂不是白白让晋国增加土地吗?
(台下同学笑)
生4:嗯,有道理……
生3:而如果不灭了郑国呢?我们可以为您的使节提供往来的方便,这对您似乎也没什么坏处。另一方面,晋国那可是很贪婪的国家啊!它曾经不守信义地赖掉了允诺给秦国的土地,如果再灭郑来增加它的土地的话,它是否会更进一步地提出对秦国的领土要求呢?难道您愿意这么做吗?您还是退兵吧!
生4:不错,我还是退兵吧!
师:好,大家看,这一组同学能够得多少分?
(学生纷纷说,100分!)
师:我看,还是只能打90分。
(学生有些疑惑的表情)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一组同学在对语言交际的把握方面,要比前一组同学感觉好很多。虽然在内容上多加了一些自己的阐释,但是反而要比前一组同学的逐句翻译好些。而且从表演的神态上讲,那种既谦卑又不自卑的神情同学也是抓得相当准的。我们要知道,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写在纸上的语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定要细心体味语言背后的心态。这种心态包括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心理活动的揣摩,也包括说话者本身说话的神态等等。但是为什么我只打他们90分呢?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两句关键的话被漏掉了。是哪两句?
(学生纷纷插嘴:“邻之厚,君之薄也”。)
师:不错,这一句确实通过对比来使秦君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形势。还有一句呢?
生:“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好,我现在请一位同学站起来,由你来当一下秦君,我来当一下烛之武。
(一位学生站起)
师:事情已经很明白了,您还是退兵吧!
(学生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我再换种说法:侵损秦国而对晋国有利——您再考虑考虑?哪种说法你更容易接受?
生:后一种。
(台下同学也纷纷点头)
师:为什么呢?是不是大家觉得后一句话更加婉转一些,不显得太“冲”?(学生们点头)所以我们说,一句话不仅要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有时候更要看它怎么说。现在我请同学们再从文章中选出一段对话来为我们演绎一下。仍然要注意:从对话当中可以看出双方各自怎样的心态?好,确定角色之后开始小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五分钟)
师:好,现在我们请这一组同学上来表演。哦,上来三位同学,看来是要表演佚之狐、烛之武和郑君的这一段咯!
(生5扮演佚之狐,并且手里拿着一把用纸折成的扇子。生6坐在讲桌前的椅子上演郑伯,生7在讲台的另一头扮演烛之武。)
生5:(一边摇着扇子,一边上,声音洪亮)如今天下大事非常紧张,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我看您还是用用烛之武吧,让他去见秦君,敌军肯定会退去。
生6:(不住点头)我信你的,那就用用烛之武吧。麻烦你请他到这里来。
生5:(高声喊道)烛之武,快些过来。
生7:(高声答道)是。
生6:现在国家危难,需要你出力帮忙呀!
生7:我年青时,就不受你的赏识,现在,我年纪大了,没有用了。
生6:以前没重用你,那是我的不对,现在很危急,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为了国家,你就去一趟吧,求你了。
烛之武:好吧,看你的面子,我就去一趟。
(表演的过程中台下同学不时大笑)
师:很好!这几位同学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这一段场景,很自然生动!但是我仍然只能给他们打90分。大家觉得为什么?
(学生们纷纷议论)
师:还是这个问题,大家想一想,他们的台词和原文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生:原文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而他们改成了“我年青时就不受你的赏识”。
师:哦,那么这样改好不好?我还是请同学来分辨一下这两种感觉。来,请这位同学做一下郑君,我来做一下烛之武。我现在对你说,“我年轻时候就不如别人”,你听了之后是什么感觉?我再说,“我年轻时候你就不赏识我”,你听了之后又是什么感觉?
生:后一句让人感觉听起来很不舒服,很不礼貌。
师:有些刺耳是吧?似乎抱怨的意味太明显直接了些,对于郑君来说显然是不够礼貌的。而说“我年轻时候就不如别人”呢,就显得含蓄了很多,是不是?(学生点头)所以我们说,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必须要体察语言背后的心态,说话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说话对于他想达到的目的来说有怎样的作用?好,我们再回想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中还有什么地方是和原文有出入的?
生:好像没有说到“子亦有不利焉”。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对你也是有不利的。
师:那么郑君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这句话听起来让人有什么感觉?
生:好像有些威胁的口气。
师:威胁?好像是有一些。但是郑君说的是“你不去我就要对你不客气”,所以对你来说不去是“不利”的吗?这里的威胁的味道似乎并不是很浓。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学生一时沉默)
师:我们看,在同学们的表演中,烛之武为什么最终会答应郑君去见秦君呢?
(学生纷纷插嘴:“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为了国家”)
师:好,如果烛之武一直得不到郑君重用,他为什么要给郑君这个面子呢?同样,对于郑君来说,他是否一定能够用国家利益来打动烛之武?(学生摇头)而在这种情况下,说“子亦有不利焉”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从烛之武自身的利益出发,更容易打动烛之武。
师:很好!怎样的语言才能够更容易地打动别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又可以注意到,在郑君请求烛之武去见秦君时,郑君首先说的并不是“郑国灭亡对你没有好处”,而是什么?
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