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 正文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924

概要: 山东曲阜一中 孔德旭学生: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二时间:2005年6月10日师: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生:(停顿、思考) 乐(lè)乎!师:再读一遍。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师:(展示幻灯片:陋巷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山东曲阜一中   孔德旭
学生: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二
时间:2005年6月10日
师: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
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
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
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
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
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
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
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
生:(停顿、思考) 乐(lè)乎!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这里曾是谁住的地方?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为什么?
生:因为刘禹锡写过《陋室铭》。
师: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没在曲阜住过,这个人比刘禹锡要早一千多年。
生:孔子。因为《陋室铭》中有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是有这句话。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因为道不行就发了“欲居九夷”牢骚话,有人说九夷闭塞,经济落后等等,然后孔子说了这句话。不过孔子居住在阙里,今天我问的是陋巷的来历(展示幻灯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有一次孔子说,颜回真是圣贤之人,居住在陋巷,生活条件那么差,如果是一般人早已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是那么的快乐的学习, “贤哉!回也!”因此,陋巷就是后来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居住的地方。
师:我们齐读一遍大屏幕上的文字。
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在第一册语文中有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在活动资源里选了六则《论语》,其中有一则谈到它: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找一个学生来读读吧!
生:(读)
师:这是曾皙的政治理想。(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曾有旅游者问:你们曲阜的古城墙南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而不叫什么“门”?你知道吗?
生:(思考)摇头。
师:它的来历出自《论语•子张》(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 有一次有一个叫季孙的人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说:“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宫墙,也就是围墙,我的墙也就是到肩膀这么高,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我老师的墙有几仞高,你根本找不到进入的门,根本看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因此“宫墙”是指孔子的――
生:道德学问。
师:曲阜的好些地名都和《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写有《论语》句子的。以下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句话是写的哪一方面?
生:治理国家。
师:用两个字概括。
生:为政。
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书法。
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
师:陈毅元帅曾做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
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
师:这是哪一方面?
生:学习、道德修养。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处可见,大家说这幅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生:曲阜是旅游胜地,接待外来旅游者,应放在孔林、孔府、孔庙门前。
生:宾馆大厅或门口。
师:宾馆。好。我在好几个宾馆拍了几幅,但图象都不清楚,这幅是在汽车站拍的。汽车站,行不行?
生:(笑)行
再向下看(展示幻灯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生:(读)
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师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学校。
师:具体些。
生:图书馆。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为什么放那儿最合适?
生:我认为“博学”嘛!图书馆书多,应该广泛学习。切问而近思,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
师:说的太好了。(展示幻灯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应该放在哪?
生:(齐答)教学楼上。
师:如果你想读《论语》全篇,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些,可谓耳濡目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这是说的哪一方面?你归纳一下。
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
生: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谈道德。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
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方面。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准则。你认为这句话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生:学校。
师:学校。教给人做人的准则。还能放在哪?
生:市场。
师:为什么?
生:提醒人们诚实,不欺骗。
师: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更主要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据说,联合国大楼的门厅上就写着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美国人多看看多好! 
师生:(笑)。
师:总的来说,《论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二是道德修养,三是为政治国。如果你今天放学回家,家长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你说《论语》。家长问什么是《论语》,那么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论语》。思考讨论一下。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
生:《论语》是一部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
师:它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只有孔子的言行吗?
生:不,还有他的弟子。
师:你再补充一下。
生:《论语》是一部编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
师:这句话告诉父母,《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谁还想说?
生:《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学习的方法。
师:这是它的内容,谁还想说?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教育我们的一部追记。
师:她补充了这么一个观点——“追记”,这个观点很好,为什么是教育我们的追记?
生: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说是追记。我们是孔子的后人,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并影响到全世界。)让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长江三峡》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必修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