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新教材《童稚记趣》课堂实录» 正文

新教材《童稚记趣》课堂实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256

概要:赵经纬 教学内容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本文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设计理念背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学中讲多读少,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词翻译,逐句分析。结果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却被严重的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依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这一切又必须首先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总体构想: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字词2、三读:读准、读顺、读美3、三说:说译文、说评析文

新教材《童稚记趣》课堂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赵经纬


教学内容

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本文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出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语言简洁质朴,生动传神。

设计理念

背景: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学中讲多读少,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词翻译,逐句分析。结果教师俨然成了“教书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却被严重的忽视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依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这一切又必须首先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体构想: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字词

2、三读:读准、读顺、读美

3、三说:说译文、说评析文、说描述文

4、体验童真童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大胆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三读:读准、读顺、读美

2、三说:说译文、说评析文、说描述文

教学难点

解决学生对新教法的适应,学生在读说过程中的全面参与,积极体验的问题。即是否敢读、敢说;能否正确的读,正确的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

1、理解注释,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说明了…”,或“…写出了…”,或 “…表现了…”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1、导入:(多媒体出示两虫相斗草间,一蟾蜍在旁虎视眈眈。蟾蜍突然伸出长舌,二虫尽为所吞。)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动画,你能想到什么?

生1:这只蟾蜍好厉害,一下子吃了两个虫子。我想到了两个成语:一石双鸟,一箭双雕。

生2:我想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

生3:不对,这应该叫做“两虫相斗,蟾蜍在后”。(众笑)

生4: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生5:老师,这是《童稚记趣》课文中的一个情景吧?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很好,说的也很好。这个动画的确是《童稚记趣》课文里面的一个情景。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忆起来时总是醇香醉人。像“过家家”“斗蛐蛐 ”这样的乐事,也许你至今还记忆犹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稚记趣》,去感受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板书课题)

2、抢答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课前一定做了认真的预习,下面我们进行抢答比赛。按行分组,看哪组最优秀。

抢答题目:作者,出处,注音: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怡然自得、土砾、丘壑。

生:(抢答略)

(二)一读──读准;一说──说译文

1、师范读

2、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后,师正音)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逐段进行)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4、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把它“消灭掉”。( 逐段进行)

生1:第一段:余、故

生2:第二段:心之所向、徐喷以烟

生3:第三段:神游、怡然自得

生4: 第四段:盖

……

(师生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特殊句式:以…为…,使(之)与台齐,群鹤舞(于)空,为所

5、教师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说一遍译文。教师相机纠误。

(三)二读──读顺;二说──说评析文

1、(多媒体出示去掉标点的课文内容)

师:为了检验同学们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下面我们进行无标点朗读比赛。要求同学们把握节奏,做到断句准确,同时不掉字,不多字,不哽字。

2、按行分四组,每组读一段其他各组学生评析

(朗读和评析略)

3、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写出了…”,或 “…表现了…”“…说明了…”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按自然段的顺序)

第一段

生1:“余忆童稚时,”说明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生2:“能张目对日……必细察其纹理”写出了作者的视力非常好。

师:仅仅是说视力好吗?

生3:“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说视力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写出了作者平时观察的仔细。

师:对。正是因为作者视力极佳,而又留心生活,悉心观察,所以才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生(齐答):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

生1:老师,“夏蚊成雷”一句说的不真实。文字鸣叫的声音是很小的,怎么能说成雷呢?

师:好像真的不真实耶!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2: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很好。那么是把什么进行了怎样的夸张?

生3:把蚊子鸣叫的声音进行了夸大。

师:这一句用句式结构可以怎样说?

生3:“夏蚊成雷”写出了蚊子的鸣叫声音之大,还有蚊子很多。

师:还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4:还有比喻,把蚊子的鸣叫声比成了雷声。

生5:“私拟作群鹤舞空”写出了蚊子飞行的情状。

生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表现了“我”观察时间的长久。

师: “ 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 说明了什么?

生7:说明了作者看得很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却像真的一样?

(生讨论交流尝试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像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画面。当然这种主观想像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时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三段

……

生1:“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还是作者的联想。说明了作者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

第四段

生1:“庞然大物”写出了蛤蟆的体态。

生2:“拔山倒树”写出了蛤蟆的气势和力量

生3:“鞭蛤蟆,驱之别院”说明“我”非常的顽皮。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一条蛇正在吸食这只蛤蟆,“我”会怎么办?

生4:可能会鞭逐蛇 。

师:这说明什么?

生5:说明作者同情弱者,惩强除恶。

……

(四)三读──读美;三说──说描叙文

1、(教师再给出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

师:《童稚记趣》一文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童趣。请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情景,然后有感情的,运用语言的轻重缓急表现出来。如 要读出“拍手称快” “怡然自得”的快意和“驱之别院”的满足。

2、 学生进行读法实践,其他学生评价。

3、( 教师提出说描叙文的要求)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作者本人,请你进入作者的情景,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文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相信你们讲的一定比沈复写的还要精彩。为了超越沈复,你们可以对课文添枝加叶。

(多媒体出示: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表现心理等)

生:(略)

(五)整体感知

1、师;全文围绕什么来写?共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板书:围绕“趣”来写,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逐蛤蟆三件趣事;写出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得益于作者的悉心观察,和奇特的想象)

(六)迁移拓展

师: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的所有精彩;想象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才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世界。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一定有许多奇闻趣事,请讲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生1:我小的时候,曾用小砖头搭了一个小房子,捉几只虫子放进去,把小房子当它们的家。

[1] [2]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