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78

概要: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广平中学 陈德简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大意(3)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狂的心境,学习作者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情感。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语感;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教学设想:安排1课时。诵读促进理解;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一、复习古词,导入课文1、《劝学铭》(陈德简)语不在多,有理则名; 文不在深,有道则灵。 斯是学科,惟吾义馨。 春花傍草绿,秋月吻菊心。谈笑有高朋,往来无愚丁。可以调素养,阅典经。无歪风之乱耳,无游戏之劳形。东方学满庐,西洋术罗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仿刘禹锡《陋室铭》)2、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广平中学   陈德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大意(3)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狂的心境,学习作者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情感。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语感;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旷达微妙的心境。

教学设想:安排1课时。诵读促进理解;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

一、复习古词,导入课文
1、《劝学铭》(陈德简)
语不在多,有理则名; 文不在深,有道则灵。 斯是学科,惟吾义馨。 春花傍草绿,秋月吻菊心。谈笑有高朋,往来无愚丁。可以调素养,阅典经。无歪风之乱耳,无游戏之劳形。东方学满庐,西洋术罗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仿刘禹锡《陋室铭》)

2、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次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

二、走近苏轼,了解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涉嫌被贬黄州任



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与父洵、弟辙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关背景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写《记承天寺夜游》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
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遣。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水中藻(zǎo)荇(xìnɡ)柏(bǎi) 
                      (2)读出节奏停顿:一般诗以音节为单位,文以意义单
2、参注译文  (1)独立口译,标记难句。(2)合作交流
                      (3)教师巡回指导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念,想;遂,于是,便;  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相指代第一人称
           “我”。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
           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睡觉,跟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啊。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叙事要素(2)概括全文大意(闲人于原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在承天寺中庭观赏月景。)





四、研读揣摩,品味课文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同是天涯沦落人“

3、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清新、空灵、淡雅、皎洁 的月色

3.“夜游”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起伏变化?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4、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5、。叙事、写景、抒情,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




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向沙漠进军》(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