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4、背诵课文。5、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 的作者的政治抱负。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文章背景。 2.扫清读音及字词障碍障碍。教学步骤:一 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4、背诵课文。
5、理解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
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章背景。 2.扫清读音及字词障碍障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三、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四 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教师加以指导:第一段,以叙为主,因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第四段至若领器,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五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读毕,讲评。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2.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1—3段的词义、句意。.理解段意。
教学步骤:逐段讲解课本
[朗读] 第一段。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太守。到第二年,政令通达,百姓乐业,种种荒废了的事务都得到办理。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了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贤士和当今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要我写篇文章记下这件事。
[导读]
提问一 第一段记述什么事?写了岳阳楼的什么?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提问二 这段为什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及他到任后的卓有政绩? 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内心对此之愤懑不平;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内就卓有政绩,表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誉,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若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徒然无由。
[朗读] 第二段。
1 “夫”:指示代词,那。 2 “胜状”:佳景;“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状”,景色。3 “一”:全。 4 “衔”:含,包含。 5 “浩浩”:水势盛大。
6 “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7 “横”:充溢,意为广阔。
8 “涯”:边际。 9 “晖”:日光,这里意为阳光照耀。 10 “阴”:暗,指天色昏暗。
11 “气象”:自然景色。 12 “则”:乃是。 13 “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象。
14 “备”:完全,详尽。15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6 “通”:到达。
17 “极”:穷尽,这里意为直到。 18 “迁客”:降职外调的官吏。
19 “骚人”:诗人,这里指失意的诗人。 20 “于”:在。
21 “物”:自然景物。 22 “得无”:能不。
[译文]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就在这洞庭湖上。它含纳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清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景色千变万化。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啊。前人的描述十分详尽。既是这样,那么(此地)往北通向巫峡,往南直达潇湘,贬降外调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有很多在此聚会,他们观览景物时升起的感触能不相异吗?
[导读]
提问 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景色。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无涯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云翳笼罩,万般景色,美不胜收。②“前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观赏湖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盛,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内容。
[朗读] 第三段
[原文]
[讲解]
1 “若夫”:连词,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可译为“像那”。 2 “霪”:久雨。
3 “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 4 “开”:舒展,这里指天放晴。
5 “阴风”:阴惨惨的风。 6 “号”:放声长鸣。 7 “浊浪”:浑浊的浪涛。
8 “排空”:凌空,冲向天空;“排”,推,冲击。 9 “耀”:光辉。
10 “潜”:隐藏。 11 “樯”:船桅。 12 “楫”:船桨。 13 “摧”:摧折。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