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158

概要: 课题:《项羽之死》第三课时一、复习前面所学内容:1、按要求填表。故事人物形象(项羽)语言写法垓下之围多情善感惊:……歌:……动作、语言神态、映衬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动作、语言对比、场面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 “吾为若德”……神态、动作语言、对比二、如何评价历史人物:A、要有理有据; B、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C、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题:《项羽之死》第三课时
一、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1、 按要求填表。
故事 人物形象(项羽)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情善感 惊:……
歌:…… 动作、语言
神态、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 动作、语言
对比、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 “吾为若德”
…… 神态、动作
语言、对比

二、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A、要有理有据;            B、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C、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没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还不觉悟,不怪责自己,那就错了。竟然借口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者的态度】钦佩其盖世武功,批评其刚愎自用。客观公道,一分为二。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我们怎样评价项羽失败的原因?(自读结尾部分,讨论)
参考答案:A、这是时代的悲剧——分封是倒退,个人英雄主义无用。
B、又是性格的悲剧——妇人之仁、自矜功伐、虚荣“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无颜见江东父老)
3、课后习题五: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通过诗文进行评论的主要有以下三首诗: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思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三个人的评价一样吗?
A、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B、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C、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D、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战士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否定项羽
(杜牧——可惜,王安石——否定,李清照——肯定,毛泽东——否定)
提示: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急于提出古人的观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

(4)补充对联,体会意思,说说撰联者的评价: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秦;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肯定);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河山委大风    (双关语、背刘邦《大风歌》)          (可惜): 
 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枉生双膂学书学剑两无功  (范增、韩信)          (否定);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虞姬悲叹); 


《项羽之死》第四课时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A、请以“尊严”为话题,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论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论据;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1、评析、修改示例:
示例一: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此示例有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2、请参照上面示例,以“尊严”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观点。
示例二: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3、请参照上面示例,以“尊严”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观点。
示例: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刘芳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庖丁解牛》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