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10.联想旧知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11. 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12.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0.联想旧知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11.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12.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13. 辨析词性法
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如:a)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秦伯悦,与郑人盟
b)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 区别人称法
如:⑴秦王恐其破璧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作《师说》以贻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四、补充练习
1.下列八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今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⑩
2.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佯狂不知所之者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余船以次俱进。
C.哙侧其盾以撞。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文章
5.选出"为"字在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 ( )
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为公子死,无所辞。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即解貂覆生,为掩护。
徐启坤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