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韩非子》 韩非 战国 2.①履(lǚ) ②宁(nìng) 3.(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4.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5.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二)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①坠(zhuì) ②遽(jù) ③契(qì) 3.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4.①涉江者 ②代“舟” 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 (三)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
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韩非子》 韩非 战国 2.①履(lǚ) ②宁(nìng) 3.(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4.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5.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二)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①坠(zhuì) ②遽(jù) ③契(qì) 3.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4.①涉江者 ②代“舟” 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
(三)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四)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
③是( ) ④求(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
⑵做动词用的:(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五)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8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布,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A、先自度其足( ) B、而忘操之( )
C、反归取之 ( ) D、及反,市罢( )
2、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2分)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
3、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2分)
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 A量(量长短) B拿 C“反”同“返”,返回 D等到
2、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宁愿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每个1分,共2分,例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等等。
4、做事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墨守陈规
李菊芬
上一页 [1] [2] [3] [4]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