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5年浙江卷)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天津市)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文言文实词教学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5年浙江卷)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天津市)
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全国卷Ⅱ)
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7年重庆卷)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包庇
C项中的“载”是个多义词,有“装载”“充满”“记载”等意思,这里是“充满”之义,只要联想到成语“怨声载道”,就很容易判断。故答案为C。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8四川卷)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拜见
答案:A解析: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五、巩固练习: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2002年高考北京卷)
译文: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
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2004年湖南卷)
“南面”,今义表示方位,指“南边”,而古人在这个意义上单说“南”而不说“南面”;“南面之君”,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所以,“南面之君”也就是指“君王”。
3.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2007年全国1)
译文: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从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
4.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2007年全国1)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5.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辽宁卷)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向”译为“从前” “不之杀”译为“不杀它”。)
6.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2008年湖南)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7.翻译下文中画线语句。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同对,⑴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纹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纹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⑴(公权)议论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同事周樨在皇帝面前显得害怕恐惧,公权却更加不改变自己的意见。⑵纹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之后,然而别人认为他是向皇上进献了两个美女才得到这个任命的,确实吗?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