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核舟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正文

《核舟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712

概要:4、根据以上板书可以知道,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空间顺序:先正面后背面,正面先写中间再写船头、船尾(为什么从头写起下文再讨论)。四、指名朗读第二节,问:怎么知道刻的是“大苏泛赤壁”呢?1、文章写中间即船舱,有一个方位没有点明,但也无须交代,是什么?箬篷,译为用箬篷,名作状。2、船上共有八扇窗子,如果把窗子推开,看到什么?译: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如果关起来会看到什么呢?——苏的名句。板书:中间(船舱) (上):箬篷 左右:小窗八扇 启窗:雕栏相望 闭之: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想一想,窗子上的字刻在外面还是里面?(外面)为什么要刻在外面?——因为雕刻品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在核舟上是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雕刻家借苏东坡游赤壁时写的句子,刻在窗外,引发读者思考,展示舟外的艺术空间(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也巧妙暗示了核舟的主题。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译: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中的石

《核舟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4、 根据以上板书可以知道,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空间顺序:先正面后背面,正面先写中间再写船头、船尾(为什么从头写起下文再讨论)。
四、 指名朗读第二节,问:怎么知道刻的是“大苏泛赤壁”呢?
1、 文章写中间即船舱,有一个方位没有点明,但也无须交代,是什么?
箬篷,译为用箬篷,名作状。
2、 船上共有八扇窗子,如果把窗子推开,看到什么?
译: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
如果关起来会看到什么呢?
——苏的名句。
板书:中间(船舱)
           (上):箬篷
            左右:小窗八扇
            启窗:雕栏相望
            闭之: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 想一想,窗子上的字刻在外面还是里面?(外面)为什么要刻在外面?
——因为雕刻品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在核舟上是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雕刻家借苏东坡游赤壁时写的句子,刻在窗外,引发读者思考,展示舟外的艺术空间(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也巧妙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译: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中的石头露出来了,清风缓缓吹来,江面上水波一点没有兴起。这四句写船上见到的景象,写了 水上江边,秋景、冬景,语言十分精练。

(二)
一、 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船头上 的游览者的
1、 齐读这一部分。
2、 给这一部分分层(总分总)
1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
2—5句:写苏黄
6—7句:写佛印
3、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明:“峨冠多髯”是苏轼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便知,舍下的人推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4、 接下来写的是苏黄的一个细节——“共阅一手卷”。哪些词语突出了他们在共阅?
明:“执”——拿着手卷,方便于看
        “抚”——共阅时的亲密动作
        “指”“语”——说明谈论的是于手卷有关的内容
以上既有动作,又有神态。
5、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呢?
明:通过苏黄专注于手卷的描写,看出他们完全陶醉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联系泛舟的背景看这个细节,最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6、 写佛印,作者写出了他与苏黄的区别,哪一句告诉了我们?
明:“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着天,另有所思。
7、 作者通过一系列动词勾画出佛印的形象,在书上划一划:
明:袒、露、矫、昂、卧、诎 、支、挂、倚。
8、 通过上述刻画可以看出佛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不拘于世俗礼法,一派闲散,放浪形骸的和尚,与苏黄衣冠整齐形成对照。
二、 阅读第四段
1、 这一部分写的对象是谁?(舟子)
2、 右边的舟子在干什么?样子如何?
明: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你以为他在呼叫什么呢?
——呼唤明月,应和山水。
3、 左边的舟子在干什么?(烧水)
4、 哪一句写了他的神情?
明:“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睛注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舟子的“听”也各有不同: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
5、 这一节首句是“横卧一楫”,说明了什么?
——任其漂流。
6、 为什么要这样雕刻呢?
——雕刻不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楫“横卧”及两个舟子的神态可以看出,这时的船正如《后赤壁赋》上记的:“放手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样写巧妙地表现了主题,突出了一个“泛”字。
三、 分析第五小节
1、 船背仅写一节,与正面相比,正面详写,背面略写。
2、 船背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题名篆刻(这是我国书画、雕刻等作品惯例谨防假冒)。
3、 刻了哪些字?什么颜色?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雕刻家技术的高超?
——“细若……了了。”
四、 小结第二部分
1、 主体部分按空间顺序写:正面是作品的主体,背文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且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是先整体后部分;在写正面时,因为中间(舱)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背景,次船头,最后是陪衬。
2、 各小节都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及先写中间后左右的写法,显示了工艺品的对称美。
3、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 齐读第六节
1、 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
——对作品容量之大表示赞叹。
2、“盖简……为之”,译: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这一句与开头的哪一句相照应?
     ——因势象形。
3、统计和补充交代都是为文末句服务。
六、小结艺术家的构思
1、 桃核修长,宜刻舟形,关键是“泛舟”,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刻在上面。
2、 苏轼是主要游览者,必定有同游者,联想到苏轼在黄州的好友黄和佛印,在将苏的旷达闲适集中到“共阅手卷”上,突出了主题。
3、 所刻文字是苏《赤壁赋》名句,点出泛舟地点、景色,使其艺术空间更为广阔。
4、 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水上漂流,静中有动。
5、 舟子呼啸,使人感到清风徐徐,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不断变化,静中有动。


理文脉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1)总说    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
             指出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写舟的船舱部分                空
           ①介绍舟的正面  写船头,介绍游览者(详写)    间
(2)分说                  写船尾,介绍舟子              顺
                           题名                          序
           ②介绍舟的顶部  印章    (略写)
(3)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物数量和字的总数

核舟记练习测试之一
基础知识
    一、给黑体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